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管理心理学 - 莫以年龄论英雄

莫以年龄论英雄

     如果有一天早上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一下子年轻了10岁,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相信很多年龄大一点的人都会有这种想法,随着职场上供求比例的变化,年龄已成为无形的分水岭。年龄太小,会被认为不成熟,缺乏经验,可年龄是可以变大的,这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但如果被认为年龄偏大,那就回天无力了。实际上,职场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形成了一道35岁年龄门槛,很多企业,特别是it业、广告业等行业,招聘人才的广告很明确——35岁以下不予考虑,这给许多职场人士造成了心理压力。在google上输入“35岁,求职”,可以搜索到68000多篇文章,多是对这种现象的忧思,也足以看出人们对35岁现象的关注。
    
     年龄问题是困扰人的一个大问题。即使连曹操这样的霸主,也无法不去思考似水年华,他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是明证,虽然雄心犹在,可不能不服老。所以古人每到迟暮的时候,总会说一些“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后悔话,当然,他们不是考虑找不到工作。但要从事工作,我们无法不与年龄联系在一起。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从事的是体力活儿,年轻力壮就可以多种地,多打粮食,可以得到地主的欢心,而那些年老的佃农已经没有力气,所以处境一般都很惨。只是没有想到,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现代职场中,年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说是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好像都可以,反正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以,自从涉足职场,只要是给人打工,年龄临近三十者,如果还一事无成,总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可人最不能控制的就是时光,大学毕业者已经二十三四,如果硕士毕业则二十五六,博士毕业则近三十,会有多少时光让人抛呢?可人事有代谢,总有年轻的血液补充到职场中来,企业有选择的权利。
    
     那些提出35岁以上者免谈的公司会列出许许多多的理由,比如说,35岁以上的人是职场中的“老人”,可塑性不强、人力资本高、家庭压力大,公司需要年轻化、需要充满活力等等。网上有一个公式,将年龄问题夸张到了极致:36岁的本科学历者在职场上竞争力小于32岁的中专学历者,虽然很片面,但是总能让人品味出什么来。而年龄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似乎成为一些老板的刻板印象,有家企业招了一位退休的某商场老总做策划,几乎从来不采用这人的方案,尽管这些方案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老板说他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当然,为35岁这道门槛忧愁者基本上是职场中的布衣,属于典型的不上不下者。同样年龄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经理人则备受青睐,招聘单位的理由也很光鲜:他们经验丰富,思路开阔等等。对于年龄门槛,有不少人仿佛已经对此麻木,并且屈服于此,有公司在北京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如果招聘广告中有35岁的年龄限制,最少有1/4的求职者会选择放弃。由此可见,年龄限制的门槛的确把一批人才挡在了门外。尽管劳动法规定,在招聘过程中,不准歧视。但似乎没有人因为35岁现象来通过法律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很多人选择抱守眼前的职位,不去跳槽,结果在工作上畏首畏尾,更加重了公司对年龄的偏见。
    
     其实,35岁以上的人实际上依然具备择业条件,具体来说,这些优势表现在:他们会有失败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有责任心、对个人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待遇的期望会更合理,重新跳槽的可能性会小等等。当然,35岁以上的人更需要自强,不要让自己的工作经验成为负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在自己的领域能提出新的见解,要广泛结交朋友,建立一个牢固的人际关系网。
    
     对于企业,也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态度,万紫千红才是春,公司的人员结构也需要错落有致。常说,莫以成败论英雄,职场上,也莫以年龄论英雄,并不能因为年龄就将这部分人群“一棍子打死”了。美国9·11事件中,倒在火场上的就有70岁的消防员,也属于典型的精忠报国者。所以企业招聘时,多综合考虑一下综合才能,不要在年龄上不留有余地。
    



管理心理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管理心理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