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的人为何最没安全感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从1992年开始从事社会安全感的调查研究。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中等收入的人安全感最低。他们觉得社会治安没有提供给他们最安全的环境,最容易产生处于危险之中的感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认为,中等收入的人,不仅在社会治安方面没有安全感,他们的不安全感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安全感归根结底是内心的平安,他们的不安全感,不仅与经济因素紧密联系,更与心理因素相关。
地位不稳定导致心理不稳定
一般来说,收入的高低与社会地位紧密联系。高收入的人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心理上相对比较稳定,有较强的安全感。低收入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他们或者会保持原有状态,或者会向“高处走”,他们的心理也相对稳定。但中等收入的人处于一个可上可下的境地,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不稳定。地位的不稳定势必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
我们可以用“优越感与压力并存”来描述中等收入的人。相比于社会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会引起不少人的羡慕,这使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但与高收入阶层相比,他们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就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中等收入的人一般都会从事压力较大、节奏较快、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否则会有失业的危险。这也是他们不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实际地位与社会期望的差距导致不安全感
中等收入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学历和能力,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能成为收入和社会地位很高的人。但事实上,他们一般还都是为别人“打工”,接受高收入阶层的“领导”,这就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中等收入的人处于上一层面与下一层面的结合点,汇聚了两个层面的特点,因此他们的心理上会有满足与不满足的冲突,心理冲突直接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
体力透支也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也是人产生安全感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人在与自然界搏斗来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健康的体魄是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没有好的身体,就随时都可能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淘汰。
中等收入阶层的人从事的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其中还有一部分会选择soho的工作方式,导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明确,大部分都在透支体力。体力的透支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不安全感。有报道指出,中等收入的人用于保健品和健身活动的支出是所有阶层中最高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健康没有信心,缺乏安全感。
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安全感本身就会造成不安全感
许教授说,渴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人的本能。如果这种安全的环境是通过别人来帮自己维持的,那么人会产生安全感;如果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持安全环境,人就会产生不安全感。高收入的人有能力去居住在安全设施非常完善的地方,他们的安全是通过别人来帮助维持的。低收入阶层的人虽然没有能力去居住在安全防范完善的地方,但他们的财产和地位不足以引起“贼惦记着”,因此也不会对自己的安全产生担心和焦虑。中等收入的人地位和财产会引人注意,但是又不足以负担安全设施完善的居住条件,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证安全,因此他们的安全感会比高收入和低收入者都低。
对外部控制力的强弱决定安全感的高低
人的安全感与对外界的控制能力是成正比的。高收入阶层对外界的控制力比较大,因此安全感也是很强的。低收入的阶层对外界的控制力最低,但他们通常都会有“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他们对外界一向控制力很低,在屡次受到挫折之后,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状况,不愿意再去努力,也不去期望未来会有什么飞跃和改变。接受了现状之后,就会安心于现在的生活,也会有足够的安全感。
中等收入的阶层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他们希望能够拥有更大的控制力,也为此做出努力,但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控制力,加之较高的期望值更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对外界控制能力低,从而安全感降低。
■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经历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类似情景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又不想改变现状的心理
■背景知识
中等收入如何界定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年收入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在我国,“中等收入”首次得到了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6万元-50万元”的标准来自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这项调查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有效问卷263584份。
据相关人员解释,“6万元-50万元”的标准“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推导,也是用结果验证了的”。测算的起点来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将这两个数据相应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牵涉到三重换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是6万-50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认为,中等收入的人,不仅在社会治安方面没有安全感,他们的不安全感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安全感归根结底是内心的平安,他们的不安全感,不仅与经济因素紧密联系,更与心理因素相关。
地位不稳定导致心理不稳定
一般来说,收入的高低与社会地位紧密联系。高收入的人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心理上相对比较稳定,有较强的安全感。低收入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他们或者会保持原有状态,或者会向“高处走”,他们的心理也相对稳定。但中等收入的人处于一个可上可下的境地,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不稳定。地位的不稳定势必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
我们可以用“优越感与压力并存”来描述中等收入的人。相比于社会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会引起不少人的羡慕,这使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但与高收入阶层相比,他们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就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中等收入的人一般都会从事压力较大、节奏较快、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否则会有失业的危险。这也是他们不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实际地位与社会期望的差距导致不安全感
中等收入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学历和能力,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能成为收入和社会地位很高的人。但事实上,他们一般还都是为别人“打工”,接受高收入阶层的“领导”,这就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中等收入的人处于上一层面与下一层面的结合点,汇聚了两个层面的特点,因此他们的心理上会有满足与不满足的冲突,心理冲突直接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
体力透支也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也是人产生安全感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人在与自然界搏斗来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健康的体魄是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没有好的身体,就随时都可能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淘汰。
中等收入阶层的人从事的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其中还有一部分会选择soho的工作方式,导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明确,大部分都在透支体力。体力的透支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不安全感。有报道指出,中等收入的人用于保健品和健身活动的支出是所有阶层中最高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健康没有信心,缺乏安全感。
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安全感本身就会造成不安全感
许教授说,渴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人的本能。如果这种安全的环境是通过别人来帮自己维持的,那么人会产生安全感;如果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持安全环境,人就会产生不安全感。高收入的人有能力去居住在安全设施非常完善的地方,他们的安全是通过别人来帮助维持的。低收入阶层的人虽然没有能力去居住在安全防范完善的地方,但他们的财产和地位不足以引起“贼惦记着”,因此也不会对自己的安全产生担心和焦虑。中等收入的人地位和财产会引人注意,但是又不足以负担安全设施完善的居住条件,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证安全,因此他们的安全感会比高收入和低收入者都低。
对外部控制力的强弱决定安全感的高低
人的安全感与对外界的控制能力是成正比的。高收入阶层对外界的控制力比较大,因此安全感也是很强的。低收入的阶层对外界的控制力最低,但他们通常都会有“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他们对外界一向控制力很低,在屡次受到挫折之后,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状况,不愿意再去努力,也不去期望未来会有什么飞跃和改变。接受了现状之后,就会安心于现在的生活,也会有足够的安全感。
中等收入的阶层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他们希望能够拥有更大的控制力,也为此做出努力,但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控制力,加之较高的期望值更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对外界控制能力低,从而安全感降低。
■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经历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类似情景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又不想改变现状的心理
■背景知识
中等收入如何界定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年收入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在我国,“中等收入”首次得到了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6万元-50万元”的标准来自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这项调查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有效问卷263584份。
据相关人员解释,“6万元-50万元”的标准“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推导,也是用结果验证了的”。测算的起点来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将这两个数据相应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牵涉到三重换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是6万-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