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超越硅谷:创意复兴中关村

超越硅谷:创意复兴中关村

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创意产业的崛起,将能够让中关村超越硅谷模式  

  2005年6月21日,北京奥运旅游推介会在新世纪酒店召开。

  挤在熙熙攘攘的记者人群中,穿着一条绿色军裤、一件印着大巴车图案的罗保敬显得有些愣头愣脑。他的口袋里准备了满满一盒新印的名片和宣传彩页,即便不善言辞,他仍然执着地和所有的记者交换名片,他满脸虔诚地和记者寒暄,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己的创意产品“酒吧车”。

  中专毕业的罗保敬曾是一名军人,1998年转业后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做一名普通工人。2002年罗保敬带着女朋友回到老家青岛度假,两人牵着手在海滩漫步,罗保敬诗意萌发,他想着要是有一辆小车乘坐,两人品着酒,望着大海,从沙滩徜徉而过,那种感觉该是何等惬意!

  回到北京之后,罗保敬就萌生了设计一辆“酒吧车”的想法,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旅游概念。说干就干,花了一个月时间,罗保敬的“酒吧车”设计完成。

  2002年6月,罗保敬的“酒吧车”以及“户外广告展示装置(霓虹珠穆朗玛)” 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个专利的申请,让罗保敬成为了“‘用专利保护创意’概念创立、实施国内第一人”。

  像罗保敬这样的人正在中国悄然壮大,创意正成为风靡中国的时代话语,显然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本优势不会长久地停留在中国制造上,中国人从来就不乏创造力与想象力。2003年10月,美国《新闻周刊》把北京评为世界上12个最先锋最有创意的城市之一。

  创意中国联盟组委会秘书长苏彤指出,过去都讲中国是制造大国,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但现在大家都在反思这个口号,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创,只能是依附于别人,中国的产品都是属于低附加值的,中国永远处于被动状态。

  2004年,于光远领导下的中国太平洋学会在中国首次提出“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喊出了一个响亮中国的口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在太平洋学会的积极倡导之下,2004年12月16日,由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经委联合主办的“200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中关村领跑

  2005年可以定义为中国的创意元年。而中关村则是中国创意产业领跑者。

  2005年5月28日晚19点,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海淀图书城籍海楼南侧广场举行。

  “创意经济”这个概念是从2004年底提出的,很快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特别是以北京、上海和重庆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来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助理调研员王春生认为, “我不谦虚地说,只有我们中关村管委会才是真正的第一个从产业角度来谈的”,因为中关村具备了创意产业生产、流通、交换到消费等四个环节的“创意产业”。

  不久前,被称为 “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的“第三极”大厦传来好消息,世界500强的yahoo宣布入驻第三极; “罗大佑工作室”、“游戏学院”将入驻创意产业园。

  中关村的创意产业联盟的诞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它是由一个几乎与创意产业毫无关系的海淀图书城(以下简称图书城)改造而引发的。

  图书城老街18米宽,200米长,这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地方,在这条小贩云集甚至狼籍一片的弹丸之地,很难想象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成为风起云涌之地。

  1988年,经全国政协提议,海淀镇在原区域性商业中心的基础上新增图书文化经营特色。海淀镇商业区这个概念被更换成图书城商业区。当时高层都特别关注,包括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都分别在1988年、1992年视察过。

  1992年图书城正式开业。但后来随着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深入,图书零售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海淀图书城成了一个混乱不堪市场。

  就在图书城失落的同时,整个中关村也同样如此。IT评论家方兴东《中关村失落》一书中,“非常负责任、非常有信心地”地预测:“3~5年以后,中关村在中国 IT 业的领导地位将基本丧失殆尽!3~5年以后,中关村在中国 IT业内也必将落伍于上海和深圳等地!中关村终将成为中国高科技之梦的一次性‘梦遗’,成为高科技发展的惨痛的失败教训。”

  尽管方兴东的评论如此尖刻,但是确实戳到了中关村的痛楚。当时此书出版之后,虽然销量不大,中关村管委会几乎人手一本。

  中关村被视为中国的希望所在,但只要逐个调查一下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电脑的每个零部件,就会发现CPU是美国的英特尔,主板和显示器为台湾生产,硬盘为美国生产,在中国制造的一个也没有。而且很多成品会贴上外国品牌的商标出口到发达国家,中关村无法参与设计、创意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的领域。

  2001年,北京市商务局提出迎奥运的十大商业街的规划,其中海淀图书城包含在内。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图书城的改造促使整个中关村寻找到了新的灵魂。



  创意产业落笔海淀图书城

  海淀图书城将如何改造?

  2001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对中关村进行视察后,希望中关村不能像香港那般成为一个文化沙漠。对此,中关村管委会开始计划中关村发展技术的同时,建设一个与之配套的文化商业区。已经沦落的海淀图书城再次出现在了管委会的视线。

  为操作此事,中国海淀图书城建设开发管理处进行改制,成立中关村文化股份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关村文化),其中海淀区政府占股23%,国风集团占股32%,为第一大股东。

  北京市商务局对国风集团的老总欧阳旭下的硬指标是:在图书城周边,有10%的地方是经营先进文化产品的,这样才能给挂牌。

  2002年,海淀图书城改造方案首次出台,随后五易其稿,目前最新版本是在2004年夏季完成。但如何将海淀图书城进行更好的推广,却让中关村文化犯了愁。当中关村文化将图书城的改造方案转交给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时,吴良镛提议,“图书城的改造不是看建筑本身,关键是要看这些建筑用来经营什么东西。”

  据“第三极”销售总监李久军透露,中关村文化一直尝试着给海淀图书城注入一些新的活力新的概念,希望在文化和科技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如何改造图书城?如何改变整个中关村的产业格局?据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国际合作处王春生透露,这两个重大问题甚至让海淀区周良洛区长夜不能寐。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周良洛和中关村管委会发现了创意产业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一下子同时解决了中关村的两大难题。

  周良洛果断拍板,中关村拥有全国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核心资源,要在中关村发展创意产业。从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来讲,中关村发展的这些年,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脑贸易,到90年代在OEM背景下的IT贸易,进入21世纪出现很多原创性的产品,从商业模式、科技研发角度都跟创意有很大关系,文化始终是中关村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符合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

  要发展,但怎么发展呢?是搞一个园区还是搞一个基地?是政府推动,还是产业自治?

  海淀区管委会认为,“基地”不等同于“园区”的概念,跟“园区”息息相关的词汇是:孵化、中小型企业等等。在20年前,政府更重视“园区”的建设,政府作为产业的有力推动者,依靠政策的力量催生了譬如用友、金山等国产软件大鳄。但20年后,面对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不能用同样的老办法发展创意产业呢?

  值得注意的是,20年前中国的市场很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孵化”,但20年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还是一味的“养”企业,养不养得好是个问题。政府应该最大限度的退出市场。

  于是,周良洛决定从海淀图书城的改造开始落笔。

  产业思维

  在周良洛的安排之下,海淀区于军副区长找到了中关村文化的欧阳旭,并提到了创意产业这个概念。这一下子让欧阳旭醍醐灌顶,这不正是他们为之愁眉苦脸的事吗?

  此时,一个更大的计划在于军的脑海中诞生。于军提出创意产业联盟这个概念,把相关的企业吸引进来,然后加强管理,“这样的话,声音就会吼得大一点”。

  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这个概念由此得到确立,并交与欧阳旭,让他好好着手操作。

  2005年1月29日, “中关村与创意产业”研讨会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文化产业的企业和海淀区有关政府官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与会者认为:中关村地区是发展创意产业最有利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得尊重历史,珍视文化积淀。开发文化历史的遗产和资源,就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但目前中关村是以高科技经济为主,其中并没有很多创意产业。

  其次,发展创意产业必须靠脑袋和知识,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中关村是中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这就是全国任何地方都不能取代的惟一性。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智力和大脑变成创意产业,或者说把中关村建成全国的创意经济发展基地,使中关村的创意产业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

  但是此时,重庆已经是第二次召开创意经济研讨会,而上海的创意产业似乎已经走在了中关村的前头。2005年初,在沪上泰康路,6家弄堂工厂由英国女设计师克莱尔进行了重新设计后,汇集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160多家视觉创意公司,成为上海最大的视觉创意设计基地和视觉设计人才“孵化器”。产品和样图源源不断地成为国内市场的品牌和产品。

  据了解,上海130余处老厂房已完成了现场调研,2005年将启动的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合计占地面积约434亩。已故艺术家陈逸飞是最早入住泰康路田子坊的艺术家,陈逸飞公开表示,“我们需要的是全民办文化,并让民营企业在其中发挥作用”。

  海淀区做出的发展创意产业规划是:首先划出一片地成为海淀区创意工业基地。据了解,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总占地面积9.89公顷,建设用地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将以海淀图书城地区为中心,向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园、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北太平庄动漫画设计中心和甘家口地区建筑创意设计带辐射。

  其次,出台相关政策以保证对创意产业的支持。中关村将对创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一视同仁。

  “对于外地,文化产业、创意文化都在谈,但就不能谈创意产业。我不谦虚地说,只有我们中关村管委会才是真正的第一个从这个角度谈的。”王春生说。



  第三极

  20004年10月,一栋位于中关村文化广场名为“第三极”的大楼开盘,“第三极”取义为珠穆朗玛高度的概念。中关村文化希望“第三极”成为海淀区文化特征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以发现文化价值、创造文化享受为使命。

  欧阳旭表示,谈北京都说是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说起政治就会联想到天安门,说起经济就会联想到国贸大厦,说起文化呢?在北京文化还没有一个物理归属。

  据了解,第三极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1-3层为文化主题商场,4-7层为书店,8-10层为体育主题概念店、旅游主题概念店等等,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

  随后,第三极被确定为“创意产业先导基地”。2005年5月28日,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举行揭牌仪式,同时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召开,欧阳旭被推举为联盟秘书长。 

  欧阳旭表示,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成立的初衷是,实现联合所有在北京市作创意产业的企业,形成一个企业自治的组织,并去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并促进行业发展。

  中关村的创意产业计划很快展现了魅力。据第三极销售总监的李久军说,他和雅虎的周鸿吃饭的时候聊了聊,周鸿觉得很有意义,应声说好,雅虎决定入驻。

  最新消息是,第三极目前已有70多家创意企业入驻,预计到年底,将有包括软件、游戏、动漫画、音乐、出版等200余家创意企业进驻。  

  凯伦·史密斯,

  中国创意产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的创意产业来说,凯伦·史密斯是个可以铭刻青史的人物。

  凯伦·史密斯早年毕业于英国哥德·史密斯艺术学院,专业是油画。她对中国当代艺术很感兴趣,但是当时在英国几乎找不到相关资料,于是1993年来到中国。这一来,就留在了这里。

  她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同时,凯伦也是独立撰稿人,长期向海外报道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信息。这样,她与中国最新锐最前卫的艺术家们都成了朋友。

  在与这些中国艺术家们的交往中,她发现,他们特别耻于谈钱。”他们很多的时候不愿意谈到钱,不愿意谈到市场,这样其实很可惜。我们已经是进入到完全不同的时代了,应该跟上这个时代,一个好的东西是可以有商业价值的。”

  有一次,凯伦与中国著名出版人洪晃聊天,洪晃说道:我就是在做杂志,跟创意有什么关系?凯伦感到,有必要把这些中国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家们拉到英国去,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创意产业--在英国,这个概念也不过才提出六年,但在今天,英国的创意产业就产值来说,已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从就业人口看,则是第一大产业。

  同时,她也想让英国人看看中国创意产业的代表,让英国人看到一些很自信的,很了解他们各自行业的,代表中国的年轻人。”他们(指中国的艺术家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外国人对中国的创意这么感兴趣”。

  在凯伦女士的促成下,伦敦市长和大伦敦市政局发出了邀请,来自出版、公关、时装、艺术、音乐和房地产业等领域的8名”使者”踏上征程。他们中包括了洪晃、卢杰、摩登天空总经理沈黎辉、SOHO中国的首席运营官等。”我邀请的都是在他们各自领域内做得很成功的人士”,凯伦说,”他们都是中国创意产业的先锋。”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超越感悟
下一篇:超越管理十三种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