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理性赌博——访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

理性赌博——访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

还有什么搞不定的?

  记者:你现在有没有这种感觉:搞定了珠峰,还有什么搞不定的?

  王石:没有这样想。我喜欢极限运动,因为这对人的意志是一种磨炼。我们知道意志实际和身体是有关系的,但是仅仅有健壮的身体,没有精神上的意志是不行的。登山运动磨炼你的体能、意志,无形当中处于一种优势的感觉。在谈判桌上与对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潜在的语言暗示,比如登雪山我要面对死亡,潜意识的东西,你当然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僵持不下的时候,你耗得过耗不过人家,起码你的形态、你的身体语言会给对方一种感觉。

  搞定珠峰还是搞不定,这是开玩笑的说法。实际上珠峰是搞不定的,登珠峰是很不容易,但我并不是开拓前人未开拓的平台,我是沿着前人的脚面上去的,虽然不是很容易,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登山过程中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磨炼自己的体能,仅此而已,没有什么觉得我登上山峰能怎么怎么样,完全是两回事。

  记者:“搞定珠峰”这句话可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这种运动得到心理上的优势,所以能不能和商业联系起来:从此以后还有没有什么难以克服的东西?

  王石:登山就是登山,搞企业就是搞企业,很难将登山过程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的一些感悟,比如滑雪、打高尔夫、旅游,喜欢户外活动都会有。生活中的体会和工作结合起来,没什么说登山一定怎么怎么样,这是你选择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我登山之前搞企业怎么样,登山之后搞企业怎么样,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潜在的影响可能会有,但我还没有总结出来。登山对我的人生观改变是有影响的,登山之前感到做一件事非常不容易,不会考虑花精力做第二件事。去了西藏之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感受,觉得人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你原来觉得不可能做的事情你做到了,反过来讲你是不是对于人生估计过于保守,只局限于做一件事。

  如果说我和企业结合得好,那怎么前几年没结合,现在结合?你登顶成功了,可以说和企业结合得很好,登顶不成功呢?登珠峰登顶成功是偶然对我个人、对企业有正面效应,这是一件好事。我不能说偶然就有企业家精神,王石个人品牌很成功,如果说结合很成功是相当偶然。登山不像别的运动,基本是可控制的。

  我非常清楚,我个人登山就是登山,企业就是企业。企业到一定程度要规避风险。我这个人不适合和企业形象结合起来,大家觉得你成功了正面来看你,如果不成功呢?企业家个人行为形象和企业形象这个问题,不能孤立来谈,要警惕这个问题。

  记者:老总个人活动是公司的品牌管理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王石:我认为不是。老总的形象体现在工作上是不是尽职尽责,是不是对企业负责。你不能为了公司或者公司的品牌牺牲自己的私生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样我不赞成。不要把老总的私生活和公司联系在一起。



谋定而后动

  记者:有资料显示,在1995年以前上市的311家上市公司中,能够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项的综合排名上保持持续上升的只有3家,万科是其中之一。你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认为主要是万科不盲目追求规模和利润率,而是“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和股东的关系、和员工的关系、和消费者的关系,只有均衡地发展这些关系,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形成。”能否详细说明万科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以及企业和政府、股东、员工、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王石:关于企业大小的问题,中国企业家情结很重。做大,做多大这是一个结果,不是目标。万科被《经济观察报》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20家,这不是争取来的,是结果,不是目标的东西。我们考虑经营一个企业,如果利润最大化这个本身没有错,只有利润最大化才能更好地兼顾股东、职员和管理者三层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协调关系。我的逻辑不是说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说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协调好政府的关系,协调好管理层和股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更多的关系是就业,和员工的关系协调牵扯到员工和管理层和股东的利润关系平衡。

  大家都知道怎么处理这几个关系,只是企业不同阶段、处理不同的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论如何要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你存在的价值对政府来说是解决就业,你一定要按时交税。第二点,企业发展阶段解决你的生存,自身都不能生存的时候,职员利益、股东利益无从谈起。生存的时候可能会牺牲职员利益,因为你要发展、要生存。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和股东的关系。企业发展和职员的关系,是渐进的过程。

  记者:这是关于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持续发展可能有很多因素,其中包括制度的规范,万科这块做得很早,为以后的万科持续发展埋下伏笔。但是,正如你所说,企业也有一个生存期和发展期的问题。生存期有必要像万科那样考虑规范的制度问题吗?怎么处理生存期跟发展期规范制度的关系?

  王石:小规模不需要搞什么规章制度,比如夫妻店,两个人什么事情床上就商量了,白天操作,但是三个人以上的要讲制度。

  万科1984年成立,和现在的经营环境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刚改革开放,深圳开放没有什么规矩可言,万科从1984年到1987年经营当中更多的不是遵守规范,而是打破原来的规范。1988年万科进行股份改造,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先例可循,只有参照香港上市公司的做法,要求透明度、设立董事会,董事会下面有股东大会、管理班子。股份化改造是请香港顾问公司来做的,对公司来讲带来一个问题,大家都不是规范去做,万科规范去做就束缚了手脚。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规范,将来我们会被淘汰掉。我们现在规范,可能市场不规范,我们宁肯被淘汰掉,我们也不能退出规范。这等于是你对将来下了赌注,你认为将来是规范的。如果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规范,一直不规范,那我们还是被淘汰掉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化。

  记者:为什么您能看透那么早?是不是万科成功了,事后总结出来的?

  王石:我登珠峰下来属于事后总结的那种类型吗?很多人问我登珠峰什么感觉?我说没感觉。公司有记录的,万科这么多年走来一直是很透明的,包括刚才的问题我们内部有过激烈争论,最后才形成决议,没有这项那光是吹牛,那样值得受尊重吗?

  已经形成一种制度,投机的不投机的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你抽了烟上瘾了到时候戒,戒不掉的,能戒掉的是偶然,戒不掉的是必然。我到深圳已经33岁了,我生活阅历很丰富,也属于智商比较高的,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非常清晰。我绝对不是说事后偶然成功了,还有以后,偶然成功维持不下去。

  记者: 由于万科崇尚规范化操作,所以在并不规范的土地市场中拿到的土地基本上都不是好地,而且价格偏高。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你们2001年圈了很多地,万科在支撑高储备量的时候非常辛苦;高地价发生的成本摊到消费者身上的可能性很大。万科如何解决?

  王石:衡量一个企业很简单,看它盈利能力怎么样,有没有风险,资产负债是否健康。第一,资产负债比。万科资产负债比2001年、2002年从来没有超过50%,我们基本控制在43%左右,我一块钱最多欠银行四毛三,中国房地产企业普遍自有资金能力不超过30%,一块钱要欠外面七毛钱。121文件规定自有资金不低于30%,是因为大部分企业负债比较高,所以银行专门规定不能低于30%。万科这方面的控制非常非常好。我拿十亿也好,拿十二亿也好,不要看拿了多少钱,要看卖了多少,资金回笼整个资产负债是多少,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商业会计原则,只要资产负债合理,银行就愿意给你贷钱,你投一块钱的东西,大部分钱是你的,你要有差错,银行要还三毛钱。如果银行替你垫三毛钱,出了问题三毛钱怎么抵挡七毛钱。

  第二,净资产回报。1995年以前上市公司30多家房地产开发商,上市公司净资产回报必须达到10%才有资格扩股,现在有几家净资产回报率有10%?剩下三家,万科是其中一家。万科现在回报率是11%点几,盈利能力一直在增加。一般是规模越来越大,净资产回报越来越低,但是万科是规模在扩大,净资产回报在提高。不要说你的地买高了,你怎么经营,怎么对股东?这是非常似是而非的说法。

  第三,每股净资产。按照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盈利这种指标来讲,万科表现非常优秀。你说我有大量高价土地储备,没有什么意义。

  你刚才的说法是万科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情况,2000年之后我们买的土地平均下来确实是非常划算的。现在已经是2003年,绝对拿地是高价,换句话说我拿高价你也拿高价。相反,万科的规模优势拿到的价格可能还低一点儿。当然,有一个资金周转的问题,有一个资金负债的问题,但我们万科牢牢把握这样一个原则,超过这个就不买,15个城市也好,18个城市也好,因为盈利非常好,增长非常快,很容易继续增长,很容易集资,资产负债增高的时候你觉得这是竞争需要。



变革节奏

  记者:万科曾经因为多元化误区以及房地产投资过热而大做“减法”,你们如何做到在此之前和期间的增长?

  王石:万科以前稀里糊涂做过很多行业,做什么赚什么,大家感到万科多元化非常成功。多元化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主动做的。我想做这个,政策不让我做,明年政策又转这个,你本身又无一技之长,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个企业做到10个亿的时候,你再往上做非常困难,你会发现你的资源本身就不多,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实际行业就这么点儿资源,分到十几个行业当中去。绝对不能追求大,如果因为追求大又不能做到这种程度,再砍掉,不就越来越小了吗?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必须在某个专业上有你的长处,什么是我们的长处?我们慢慢发现房地产市场在中国刚刚开始,市场非常长。第二,市场很大,没有垄断,我们就选择了房地产。我们曾经选择做录像机,但是已经有九家国家定点的厂,每年进口的指标分给这九家,所以根本行不通。已经确定房地产,所以万科做减法。因为你资源集中了,调整过程当中恰好是房地产非常不景气的时候,1992年、1993年因为宏观调控很多人不做房地产,到了1998年房地产真正热的时候,万科情况很好。

  房地产本身的产品也是种类很多的,写字楼、住宅、商场、厂房,有很多品种,我们只做住宅。虽然我们做得很单一,但是正因为很简单,就产品选择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才做了15个城市,再投的话就很慎重。这是一个加法一个减法,是不同的概念。

  记者:你们做减法的时候做了几年?

  王石:1993年开始,按照计划是1997年完成,定了五年计划,实际2001年完成。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很烦恼很辛酸的故事在里面。但是完成了以后就比较简单。

  记者:假设没能卖掉会怎么样?

  王石:风险非常大,这么大了,你有多少资源去管理。不用做假定,结果非常清楚,要不然我哪儿有心思登珠峰。

  记者:一般人觉得做减法的时候,卖掉企业是不得已。

  王石:不会的,越好的企业越好卖,不好的企业要关掉,这是另外一个观念。万科卖掉的企业全都赚钱,不是多元化做不下去了才卖掉,不是这样的逻辑关系。要掌握一个节奏,地产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起来的,增长速度不会很快,但零售增长很快。如果突然把万佳卖掉,可能营业额下降。现在国有企业私营化、民营化,那么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卖,好卖吗?按照账面值10%都卖不出去。我们很清楚要卖给谁。我这里最好的企业最优先,卖个好价,最后,不好的关掉,无所谓。

  记者:万科是全国性的公司,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做得比较好,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相对不是很好。这是万科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原因?

  王石:万科的原因。万科在各方面有局部的历史原因,这是很正常的。万科调整当中必然要付出代价。拿天津来讲,我们这几年一直亏损,当地税务局不相信,说你们是不是逃税要查我们,天津是万科犯错误的缩影。那个项目原来是盖住宅,后来发现那个地方不太适合高档住宅,停工半年又从日本吸引资本,再由国际财团贷款,酒店建立起来。但是酒店的利润还不够还利息,所以我们把酒店全卖掉,变成土地。变成土地不能马上开,所以银行负债转到土地上面,成本每年增加,这是一个调整的过程。原来的股份公司做了很多项目,虽然万科是最大的股东,但是不绝对控股。调整当中我们把合资公司变成独资公司,把股份买回来。天津还需要两年的调整时间。

  记者:万科投资的城市曾经由10几个减少到4个,目前又宣称将投资的范围扩大到40个城市。请问万科在选择城市进行开发时,怎么去判断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

  王石:万科是在第二轮扩大。第一轮和第二轮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第一次扩大投机性非常大,随机性比较大,去哪里只要有机会,并没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投不进去慢慢耗,一直耗到投进去。

  这一轮投资很清楚。我们当时收缩的时候就采取一些策略。第一,不再进行投资了,但是项目还在那里;第二,把股份卖掉。项目还在的当然还要做,但是方法不一样了。以广州、深圳为中心投五六个城市,我的管理半径两百公里范围之内可以成立地区性的公司,下面只是项目,管理上资源非常非常有效益。以前我跳到西安去,跳到兰州去都要单独分公司的名下,整个一套人马要成立。现在一套人马可以对付7、8个城市,只有本身具备这种能力你才能这样做。扩张很快,但非常有节奏。省会城市是万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你把握什么东西?资产负债率、经营回报率,单一项目说不清楚。

  记者:现在是第二次扩张,扩张的节奏、周期有没有变化的可能?多长时间大力扩张一次?

  王石: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需求,会持续几十年。万科发展当中,走上正轨之后,规模高速增长,这不是你追求的,资源到了这个程度肯定能够。当然,从不成熟到成熟,你的资源控制绝对不是无限的。你的资本资源、品牌知名度,你对品质的控制,基本来讲,利润和规模30%稳定增长的速度;市场也是有一个饱和度,但是整体来讲,你的市场占有率在增长,我们去年市场占有率是1%,今年占1.5%,不像家电占到80%,家电严重库存,不是这样的。所以从市场占有率发展来讲,万科可以设计100多个城市,要量化很简单,但是算术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十年之内不会投其他的。



玩乐底线

  记者:你常常拿甲骨文的埃利森作榜样,说他玩得好,公司照样做得好。但是,埃利森是甲骨文的老板,而你是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如果说埃利森敢玩的底气(或者底线)来自于股权的话,那么,你的底气来自于哪里?

  王石:这是媒体拿来比较。西方无论老板还是职业经理人,业余生活一般喜欢从事一些和极限有关系的运动,而且一休假都是休一个月。作为我来讲,靠的不是说度假都不敢度假来保住职务。真要换掉我,我不去度假就不换我了吗?我不在的时候,临时开一个董事会就可以把我换掉。这不是问题的所在。

  问题在于,你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不应该去登山,这是对股东不负责任,这是传统的中国人的想法。我觉得恰恰相反,不信咱们做一个测验,随机把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抽出几个来,假定他们被解职,受影响最小的肯定是万科,从这个方面反而可以证明王石负责任。我做公司的形象代言人给公司省广告费,有什么不好,是这样一个逻辑。

  董事长不是每件事亲历亲为,要考虑公司的大事。尽管我没有刻意说我登山提高了我的社会地位,但是我现在的社会地位在提高,社会接触层面就更高,对考虑问题、决策也更有利。不能要求我天天守着公司不能登山,那就叫负责任?降低了我的要求,是一个工头的水平,一个部门主管的水平。公司董事长天天打高尔夫那个是好,是交际,那是为了公司的事。但是很多是公司报销。我去登山则自己出钱。我认为登山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不是这个,我觉得我是在工作,这也是一种交际,也是社会的亮相。正因为我认为有风险,不太适合,所以我用我的假期,我用我自己的钱,只能说王石作为职业经理人非常优秀,什么东西清清楚楚。

  记者:如果没有王石,可能万科早就已经被华润同化,变成第二个华远了,您同意吗?

  王石:一个企业如果形成企业文化很快被同化,那这个企业文化就不成功。

  万科不是因为王石强势。按照原来的收购计划,华润原来计划至少占到万科40%的股权以达到控股,当然51%更好。它第一步成了大股东之后,定下配股计划,后来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华润改变了预测,所以它没有达到控股比例,按照权益法至少差了25%。在这种情况下,华润不再考虑用万科,还是用原来的华远。对万科来讲,它只是一个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决定了华润和万科的分离,不是因为王石的强硬。退一步讲,如果形成股权的控股整合之后,如果王石符合整合条件,谁来当董事长?华润七八百亿的资金、多个行业,不在乎下面谁当董事长,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融进去,融进去最好,融不进去你知趣的就自己离开,不知趣的人家把你开了。现在这样的模式,本身结构还是万科向前滚动,有没有王石不会改变华润的进程。

  在资本面前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不会因为华润让着我,不是这个。

  记者:想过退休的问题吗?

  王石:当然要退休。现在不太适合谈这个话题,我才52岁,我还能动,不用担心,而现在谈万科58岁现象已经晚了,我48岁已经是总经理,而且现在根本不介入行政管理层的事情,只在董事会这个层面进行操作,董事长这个年龄不算大。不是现在考虑,以前早就考虑了。

  万科培养团队非常清楚,我48岁当总经理,有非常实际的行动。万科没有我没问题,我现在还在。从表象来讲,我是状态最好的。

  记者:对万科未来有没有详细规划?

  王石:品种将来会扩张一些,不是单纯做住宅,做小区相关的商业、公共配套,可能再多一点介入商场类型的MALL或者写字楼,开始房地产品种的系列化。改变原来这种单一盖了就卖,逐步增加一些盖了出租的品种。

  采访手记

王石的逻辑

  王石非常讲究逻辑。如果遇到似是而非的问题、富挑战性的问题、复杂的问题,他就会用逻辑解决。的确,逻辑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但是,在王石个人品牌和万科品牌的关系上,无论王石怎样动用逻辑的力量,记者总是似懂非懂。

  据说,李宁当初创办李宁公司的时候,并不愿意这个公司的名字以及产品的品牌直接叫做“李宁”,因为万一以后李宁的产品甩卖、降价了,李宁本人就会觉得很没面子,而如果这个公司倒闭了或有其他严重问题,李宁担当不起,而且很难再有其他机会,断了后路。王石目前的心态和李宁当初的心态差不多,都比较矛盾。他不承认老总的个人活动(形象)是公司的品牌管理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力图将登山运动和万科品牌区分开来,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和他的企业有关系的。”所以,在同一个采访中,他也直率的说:“我做公司的形象代言人给公司省广告费,有什么不好?”

  “个人和企业关系上,正常的健康的应该是,个人之所以有影响力就是因为企业这个平台。”这是王石的总结。问题是,反过来呢?个人影响力就不能推动企业了吗?看来,除了逻辑,还需要辩证。

  不过,实际上,王石和李宁都有了与心态相反的行动,就是先做了再说,而且,基本上是做成功了。做不好,讲什么逻辑都不行。这是一个大逻辑。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