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医药保健品策略十大错

医药保健品策略十大错

04-05年,医药保健品市场动荡期  

  纵观药品保健品市场形势的每一次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调整完后,则是一段过渡期,之后则是相当稳定的一段时期,然后新的潜变开始酝酿,直到进入下一个分化期。这非常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矛盾否定之否定规律。

  国家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禁止大众媒体发布处方药广告的规定,特别严禁乙肝、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高血压、抗生素六类药品做大众媒体广告。但现在媒体上投放的广告,仍有很多是处方药,广州是管理较为严格的城市,像六大类、哮喘等各种处方药仍然超过50%,其他地方更不用说了。但禁停处方药大众媒体广告的最后期限2005年12月1号马上就要到了。

  我国政府松松垮垮、时松时紧、随意性较强的执法特点对医药保健品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我02年在一个药品总代理处操盘,由于当时看到处方药广告的禁令,所以就不敢对处方药进行大量投入,从选产品到策划,都是尽可能减少,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已经代理了处方药的人,骑虎难下,通过各种非市场手段继续在媒体投放。国家药监局风声一紧,下面媒体就规范,风声一过,广告依旧。每当国家药监局以及省药监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有的地级市药监局都提前通知媒体、经销商,所以处方药广告仍旧在大众媒体盛行。但是,毕竟都不敢像前几年放开胆子干了,而且广告确实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很多违禁内容上不去,广告的效果明显下降。

  很多做药品代理的为了保险起见,都纷纷改作保健品的代理,也使保健品开始泛滥,大量投入得不到满意的回报,很多企业、代理做得很难,2004年被戏称作医药大腕的殉难年,但05年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大家普遍反映: 

  1、广告没效果。

  辽宁一位全省总代理,在全省各地市都有买断的电视时段,已经运作了七八年的时间了。感觉从03年下半年开始,电视效果下降,而电视广告费却没怎么下降。结果连续亏损,其下面一个地级市一个月亏损高达20万。04年一算账,全年亏了120多万。截至现在,依旧苦苦煎熬。

  报纸整版的效果也大不如前,以前一个整版接四、五百个电话,现在接到200多个就已经很高兴了。所以大家都发愁,整版之后该怎么办?财大气粗的厂家已经开始投放连着两个整版的广告了,一期广告十五六万,可是这种烧钱的做法并不是绝大多数人能够奢望的。

  2、促销没人应。

  从买五赠一到买一赠一,价格从一百五,直降到六、七十,免费送的东西一箩筐,总以为消费者一定会挤破了药店,结果仍然是稀稀拉拉,顾客并不领情。这个场景就好像《围城》里的店主,当方鸿渐参观他的腊肉时,他自己连说“好吃”,并装作自己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可是方鸿渐们并没有兴趣。

  3、活动没人来。

  摆好了宴席,却没客来吃,这是很多做会议营销的企业最头痛的事。搞个科普去收集新顾客,这些患者到你这来免费量量血压、测个血糖什么的,瞧瞧新鲜。你是热情相迎,他们是连声道谢,看起来好像成功在即,回去一查,3/4的资料都是假的,要么电话是空号,要么打过去每人接。即使接通了,也要被人责骂一通,警告你不得再骚扰,搞得销售员都怕打电话了。

  做个旅游营销,再三申明老带新,可仍然来了七、八成的老顾客,变成了老顾客联谊会,出单是甭指望了。这除了员工工作不到位的责任外,顾客不感兴趣是主要原因,因为近的景点都做滥了,远的从效益上不划算。  



  医药保健品营销的十大错误  

  月亮圆圆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任何不利形势下,尽管很多企业品尝了失败的苦果,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抓住了契机,大摆庆功宴。所以市场做不好,不能一概归之为大环境影响,企业本身的策略失误才是败走麦城的关键所在。  

  一、产品没有创新,过于玩弄概念   

  虽然从胶囊、冲剂,到喷剂、外贴、鼻闻、照射等,好像是层出不穷,其实产品本质上没有突破,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一是大搞换名游戏。如药店零售价在十多元的普通中药,换个名就成了震惊中外的新成果。很多久病成医、对药物成份比较注重的患者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二是玩弄概念,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前卫,越来越触目惊心,但很多概念经不起医学的推敲,所谓见光死。消费者也看花了眼,死了心,干脆来个闭目塞听算了。

  因为这种情况,经销商心里也没底,一冲不成功立刻动摇,动起更换门庭的心思。现在很多做省市代理的,往往抱着冲一把的心态,找个产品,投上几期广告,冲上去就做,冲不上去就换产品。反正现在厂家和总代理招商也难,做产品的门槛很低,换产品很容易。

  由于产品没有突破,消费者并没有从产品中感受到什么益处。所以即使有人尝试购买了,也很难坚持下去,而且负面影响,阻止了更多的人采用。

  实际上企业也不要总是想开发些前无古人、开天辟地的新产品,适当跟进现有产品类别也是策略之举。从传统医药保健产品如人参、鹿茸、阿胶、银杏等具有明确功效的品种中挖掘,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等深加工也能创出新天地。如河南宛西制药厂权力打造六味地黄丸生产基地,通过浓缩技术,同样赢得了市场。  

  二、一窝蜂跟进,产品撞车严重  

  市场上炒作的产品,从头发到脚底板,人体该有病的地方全被我们诊治过,连遗尿这样的产品都有人在媒体上炒作,我们实在想不起来还有哪些方面是空白?下一步真的到了深度细分的程度吗?如性别细分,女性补肾,男性糖尿病、女性糖尿病;年龄细分,青年补肾,中年肾虚。

  一方面产品没有创新,另一方面大量的经销商所见略同,或者出于无奈之选,结果导致了同类产品过多,产品严重撞车。比如04年广州市场风湿骨病产品有12个之多,大家都挤在《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三大报纸上做广告。不少品种在各大报纸上投放了几次广告,就不见了踪迹,后来连药店的专柜都撤掉了。特聘京城某大策划人操刀的××胶囊,价格从140多元直落到89,还要买几赠几,终端还是不走货。另一种胶囊靠38元赚尽市场风光,以后更是买2送1,把其他产品逼到死角,但是抛掉巨额广告费后,所剩无几。

  其他类别的产品也面临同样问题,尽管白热化程度不如风湿骨病高。市场毕竟是有限的,哪怕经销商卖的个个是真金白银也卖不上好价钱啊,所以80%的人不赚钱是必然的,也应该是正常的才对。  

  三、感性投放,缺乏科学依据  

  市场营销是一门技术,医药保健品营销要坚持科学化原则,不仅宣传内容要科学化,宣传手段更要科学化,才能提高投资收益率。

  很多企业以及经销商都缺乏专业的策划部门,或者虽有这样的部门,但由于人员素质不够、公司领导对部门不够重视等多种原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市场负责人还没有脱离靠经验、凭直觉作决策的习惯。很多经销商亏不是亏在销量上,而是亏在投入的策略上,投入和产出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表现在:

  创作广告内容之前没有做消费者特点调查,对消费者了解不深,产品定位不准。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广告很难切中消费者要害。

  投放时没有媒体千人成本对比,到达率调查等。盲目听信媒体一家之言,投放了大量广告后见不到什么效果,才又多方了解情况,原来是一家滥媒体,发行量很少,读者群和目标消费群差别太远,但钱已经浪费掉了。

  促销方面没有做全案规划、工具类比等,所有的市场投入完全凭感觉和经验来,这好比农民种庄稼,经验是重要,但是科学的农田管理更重要。

  现在医药保健品行业对策划的重要性已经很明白了,大家都懂得要找个身价几十万的策划高手给包装包装,整一些杀伤力强的电视系列和报纸系列。但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由总代理坐镇京、沪、穗等大城市策划出来的广告,是否非常适合各地代理商的市场情况,不得而知。但很多策划大师搞出来的东西,在一地火爆,但在另外的地方遭受市场冷遇的例子屡见不鲜。

  所以各地市场舍得花大价钱买广告段,更应舍得花些小钱来做些市场研究,这样才能将高手策划的东西加以变化适合自己的市场,彻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过去行不通,现在也行不通。

  四、媒体无组合,习惯单兵作战  

  广告投放是很多企业营销费用的大头,很多经销商由于投放策略失误,导致产出量不理想而亏损。投放失误很大程度上是媒体组合策略失误造成的。很多经销商多年来靠操作某一种媒体取得了成功,在这类媒体上获得十分丰富的经验,也靠大量买断电视广播的段位或者报纸的版位享受十分优厚的价格。所以他们往往擅长于单一媒体,不善于进行组合。

  如只重视电视媒体,但是单纯的电视广告有时并不能将产品信息说透(比如药品、保健品),造成消费者知道了你的品牌,并不能确切地知道这个产品到底有什么用,以及为什么有这个作用。(这时候没有报纸广告的配合就不行。)

  如只重视报纸媒体,那么产品的机理以及专家证言等就不如电视表现得那么形象,那么煽情。

  有研究称,一篇广告在不同的媒体上被看到各1次,胜过在同一媒体上被连续看到2次。不同电视频道、不同时间段位,以及不同类型媒体间的组合,在广告战中是一个大学问,不是一篇小文可以说清的。2001年深圳某饮料花3.2亿元的广告费,却没有海王2个亿的广告费显得声势浩大,就是媒体组合策略出了问题。广告战和发动一场真正的战争没什么两样,没有人可以单靠飞机或大炮就能赢得全部战争。有效的广告战,必须依赖各种媒体间的交叉火力,做到电视、报纸、广播之间的密切配合。

  现实中的医药保健品企业习惯于单打一,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尝试,碰对了就狂轰乱炸,没有效果就不断转换媒体,在媒体组合方面没有下过功夫。  



  五、定位不准,广告策略说变就变  

  谁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与众不同,尤其对那些没有没有特殊背景和雄厚实力的企业来说,创意一个好产品、提炼一个好概念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能提炼一个让经销商和消费者眼睛为之一亮的独特卖点,产品就成功了一大半。创造产品卖点的过程,就是对产品进行定位的过程。

  定位(Positioning)是由著名的美国营销专家AlRies与Jack.Trout70年代早期提出来的。定位是你对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定位改变的是名称、价格及包装,实际上对产品则完全没有改变,所有的改变,基本上是在作着修饰而已,其目的是在潜在顾客心中得到有利的地位”。你的产品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

  现在的医药保健品,普遍存在定位模糊、定位不准、定位落后的现状,如百病皆治、谁都能用,直接违背了辩证施治的原则。唯有靠大帽子唬人,靠优惠诱惑人,但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打动的消费者人数寥寥无几。虽然有很多产品销售额很高,但往往都是大单购买,即一个顾客的购买量很大。很多做会议的产品顾客一买就是两年的量,顾客人都死了,还有大量的药没吃完,想退掉不可能。

  即使你有好的策略,但还要知道你的广告信息夹杂在成千条广告中,这些“噪音”会影响你甚至灭掉你的信息,所以坚持统一的策略诉求和表现形式十分重要。

  像排毒养颜的诉求坚持说了多年:排除毒素,一身轻松。它成功了。而后来跟进的芦荟等又是不腹泻、又是深层排毒,虽然一时声势惊人,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来趋于销声匿迹,并没有给排毒养颜胶囊带来太大的影响,排毒养颜依然雄踞市场排头榜。西安杨森的表现一直坚持打比喻的方法:易蒙停,用关不住的水龙头作喻;达克宁,用拔草作喻……它也成功了。

  而很多医药保健品却是找不着北,今天对老年人讲润肠通便,明天对青年人讲排毒养颜;今天要降糖,明天要防止并发症;今天讲特效通血管,明天讲多病一药,多病同治。换来换去,顾客都搞不明白你的产品到底哪些地方比别人的产品好。

  虽说最可怕的是广告打了半年,才发现诉求点有问题,前面扔的广告费只是混了个脸熟,消费者还不知道你的产品是干什么用的,但经常更换策略和表现形式的品牌也绝对是很难成功的,至少更换本身说明你的策略和表现是不成熟的。  

  六、营销手段单一,互相模仿  

  目前医药保健的盛行营销手法主要有二,媒体炒作和会议营销。

  很多企业过分放大广告的作用,觉得只要广告力度大,顾客就会蜂拥而来。销量没起来,就是投得还不够,结果越陷越深。目前的媒体上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的广告到处泛滥,一期《深圳晚报》竟然有11个整版,整版泛滥已经让人触目惊心。相反市场已比过去理性很多,过去的老皇历不能再翻了,高空广告须警惕俱乐部营销的拦截。

  会议营销由以前的义诊活动演变而来,加上其中的数据库营销、俱乐部营销、one to one营销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模式。但是随着整个会议营销鱼龙混杂,消费者的信任度下降,人员召集成本的增加,效果日趋下降。大部分所谓的会议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的专家讲座、监测、义诊,患者除了等着拿礼品外已经没有任何兴趣。

  很多经销商由于历史的原因,往往对某一种方式非常擅长。如长于媒体炒作模式的轻视会议,认为会议太慢,太麻烦。长于会议模式的对广告不屑一顾,认为浪费太多。所以对广告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由于不见会议模式产品的广告,很多人包括社区的管理部门都认为会议营销就是传销,采取抵制态度。

  很多企业和经销商根本谈不上策划,只是机械的模仿别人。我公司以往都是媒体炒作,04年初涉会议营销,我们发现有不少单纯做会的产品在跟着我们学样,像我们的邀请函、会议程序等,除了产品名不同外其他部分几乎全部雷同。但同样是讲座,很多产品用假专家,讲的很糟,根本难让患者动心;在员工培训、主持人、活动内容方面更不可能学的到家。

  由于大家互相模仿,方式少,不善于变化,雷同就难免了。首先是形式雷同,要降价大家都降,讲座大家都搞,广告大家都做。所以大家都发愁怎么才能高人一筹,无奈只能在媒体上撞车,在马路上抢顾客,在顾客家门口吵架。最后大家都学习张飞和许褚扔掉长矛大刀练摔跤,就比谁的三嗓门大,你半版,我就整版。单一营销模式导致效率下降也是历史的必然了。

  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相生,不可胜穷也。营销手段包括广告、公关、人员推销、促销活动、事件营销、POP、DM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如果进行各种合理组合,更是层出不穷。提高营销效率,讲究整合传播将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七、曲解品牌含义,营销急功近利  

  大为.奥格威先生有一句名言:“每一次打广告,都应该为品牌做加法”。品牌代表着一种形象,是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可。美国营销专家认为,品牌就是产品,品牌就是企业,品牌就是性格,品牌就是符号。但是很多企业、经销商,包括为数不少的小广告公司,甚至包括许多所谓的实战派策划人士在内,都错误的理解了品牌的概念。

  他们认为品牌就是商标,品牌就是企业或者注册商标的知名度。我接触的很多药品保健品总代理商们是这么定义品牌的:

  (1)电视广告一分钟以上的叫做专题,一分钟以下的叫做品牌广告。

  (2)报纸广告包括专家论证、概念机理阐述、促销政策、患者证言等各种要素一应俱全的叫做硬广告(现在也流行称软文广告,因为文字很多);只有功能主治、生产厂家、产品包装图片、大面积留白的广告,纯粹是为了树立产品形象,叫做品牌广告。

  因为这就是他们眼中的品牌,所以这些人们都一致承认“品牌就是那些脱离实际的广告公司蒙人的概念,谈品牌就是烧钱”。如果这么理解品牌,怎么能够做好品牌呢?

  他们最爱说的话是“卖货才是好文案”,一篇稿子下来,必须接到多少咨询电话,产出多少销量。

  这些卖货文案依靠杜撰的高科技、莫须有的科学道理、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疗效承诺,也确实在短期内卖出不少货,因此成为企业和代理商的座上宾。

  广告促进了销量的大幅提升,这是每个人都愿意看到的结果。但仅仅有这个结果还不够,毕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货不但要卖得好,还要卖得长远。

  由于没有形象,广告给人的感觉是胡吹海捧,缠着顾客买。产品的信息传递出去了,品牌形象却下来了。广告有效并不代表全部,消费者心里还是“有杆秤”的,会将品牌分个高中低档,功利性太强,肯定是促使更多顾客远去的原因。

  但对经销商来说,品牌不是自己的,你要他做形象,的确也困难。而对策划人来说,长期卖不卖货也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所以他们不需要去讲“能够长期卖货的才是好文案”。

  品牌形象对于说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广告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促销产品;二是提升品牌形象,积累品牌价值。如果只完成了其中一个目的,那至少也浪费了一半的广告费。所以说,医药保健品也要做品牌。  



  八、欺骗性经营,负面舆论强烈  

  (1)首先是功效上夸大其辞

  适度夸大是广告的特征,过度夸大则是欺骗,将会引起严重后果。随着消费者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夸大宣传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更有可能引起诉讼。像宝洁公司的SK-2广告,钻了我国监管部门法制观念淡薄的空子,能够在电视上播放。但被南昌的一位吕女士告上法庭,近日又在郑州成被告。河南高速公路也因道路施工“高速公路不告速”被车主告上法院,而从2005年起更改了收费办法。这些其实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和孙志刚事件一样,标志着消费者法制观念的成熟,会引起连锁反应。

  由于很多药品尤其是保健品的经销商本来就是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其广告更是吹嘘无度。如很多产品明明显效很慢,却整版打广告,承诺半小时怎么怎么样,一天怎么怎么样,一周怎么怎么样。有一位药店的某产品坐堂大夫说:“很多患者用了一二个星期都没感到有什么效果,想停药,幸好我水平高,说服他们继续用。现在有的已经用了四、五个月了,花了好几千块钱,一点效果都没有,可太相信我了,就问我‘大夫,我听你的,你说说这药我还应不应该吃下去啊?’虽然我知道只要我说个吃,患者就会接着买,可我都不忍心再让他们吃了。”

  如果要长久,就得适度,否则自己吹足了,很快就爆炸,往往是昙花一现。而且对市场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严重透支了市场资源,竭泽而渔的结果是鱼飞网破,大家一起赔钱。

  (2)产品违法生产,质量问题害市场

  产品缺乏效果感。我们知道,传统的中药效果是很慢的,但是消费者等不急,市场等不得,于是厂家经常往减肥药里加西不曲明、芬菲拉明、安菲拉酮,壮阳药里加西利士、西地那非,降糖药里加格列本脲和苯乙双胍。加、加、加,以至于梅花K里加的四环素加出了人命,所以05年厂家和经销商面临一个两难的尴尬境界,不加没有效果,市场难做,加,不仅是查处危机,更有可能是人命官司。

  如卫生部紧急查处×蜂胶胶囊事件,经过各大报纸曝光,被委托生产方北京双鹤药业大受牵连。产品本身的缺陷,让经销商如履薄冰,有个风吹草动就能让市场死掉。何谈做大,何谈赚钱?

  (3)营销工作中的欺骗行为

  据华商报载, 200余位老年人4月20日被几名自称是××协会的人邀请去终南山免费游玩,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工作人员便说游玩活动结束了!下山后,工作人员却拿出了一种降血脂药鼓动购买,很多人带的钱都不够,工作人员说可以先把药拿回去试用,写一个欠条就行。后来想退货,推销人员说已经买了不能退,之后对方不是打电话催收药钱,就是直接上门催款。

  还是华商报载,“××生物”公司因使用无手续的车辆营运而发生火灾,导致参加“旅游购药”活动中的两名老人身亡,多人受伤。说不定去旅游前,这些报废车辆一定是被作为豪华大巴推荐给消费者的。

  省消协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此类的宣传、推销方式已涉嫌欺诈。

  很多公司在退款、抽奖、赠送等政策上玩弄文字游戏,使得顾客对这一类的措施不感兴趣了。

  很多公司的业务员也为了出销量,乱承诺给顾客提供什么什么服务,结果做不到失信于顾客。而强买强买,欺骗购买更是引起顾客的强烈不满,极度损害了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声誉。

  由于这些欺骗行为,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关于医药保健品的各种负面报道不绝于耳,如巨能钙事件、蜂胶事件、糖尿病胶囊事件,连会议营销也难逃此劫。去年广州媒体经常报道像什么“大连珍×集团”、“夕阳×组织”借会议销售产品的事情,被描述的绘声绘色,并声称有一百多个公司在搞会议营销。这些负面报道,使广告及会议营销的效果大打折扣,更加剧了医药保健品营销的难度。  

  九、缺少系统规划,各种工作脱节  

  表现在:

  (1)广告和销售不同步。广告打得满天飞了,很多药店、终端还没有布上货。

  (2)上层行动和下级行动不同步。公司策划部做了一个很好的推广方案,广告已经投放了,下面市场部门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消费者看了广告到药店去问了,促销员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3)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协调。一个部门需要另一个部门的配合,结果缺这少那,一线市场急得冒火,部门之间还在互相扯皮。

  发生这样的问题有几种原因:

  1. 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设置。流程不完善,各部门间的配合缺乏明确的规定。

  2、营销工作不系统,想一步、做一步,没有系列规划,造成前后工作脱节,整天手忙脚乱,忙于应付紧急情况。如要搞一个促销活动,需要策划部门、咨询医生、药店促销员、药店房、送货员等很多环节的配合,需要制作很多表格、物品等,如果考虑不周,就会被动。

  3. 渠道政策不合理。得不到经销商的配合。

  4、人员管理问题。计划脱离实际,或者由于工作只布置下去,但缺乏细化措施,监督不力等各种管理问题,使地面推进工作不能顺利进行,跟不上广告的步伐。

  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营销工作的不同步最终肯定是不行的。营销不仅需要通过广告把货铺到消费者心里,还需要通过业务员、经销商等把货铺到消费者手里,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整个行动就会延误,在顾客心目中留下阴影。  

  十、缺乏积极的企业文化,员工心态不正  

  不论做传统终端也好,还是做会议营销也好,大家都认识到顾客就是最大的资源,让老顾客重复购买是提高销量的关键,因此也都把回访跟进、售后服务提到无比之高的位置。

  然而很多企业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缺乏积极的企业文化,人员管理缺乏测评积极的体系、绩效考核,员工得不到正常的引导。特别是当公司老板就存在欺骗性经营思想时,很难指望员工能够从内心里树立服务观念。

  因此常见这些二十来岁的女孩子、小伙子,当面一口一个“干爸”“干妈”的喊得亲,背后却是“老头子”“老家伙”的乱叫,在他们眼里,这些老人就是会走路的摇钱树(业务人员语)。就为了个提成,丢掉了对老人起码的尊重,丢掉了人生的是非标准,对老人阿谀奉承,对同事锱铢必较。领导还称赞这些人头脑灵光,有前途。结果是弄虚作假成风,其他公司一诱惑,大家就纷纷跳槽,公司老板还感叹人心叵测呢。

  1月10日,一个网名为“受害者子女杨恒闻”的网友,在“新易新闻网”上发帖子说:“我的父母—— 一对年逾古稀但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应邀参加南京中×科技集团公司徐州分公司的11周年大型庆典活动,回来时老太太却因病没有得到及时医治结束了生命。当家人怀着悲痛的心情提出要该公司负责人登门向逝者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真诚的歉意,不想竟遭到拒绝。事隔几个月仍未得到该公司的任何说法。据称,中×的员工在整个事件中怕麻烦、不关心顾客生命、能拖就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中×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说:“用心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为广大顾客提供‘亲和、亲近、亲情’的人性化服务。”说得多动听啊,足以让消费者感到心悦诚服。可是企业说一套,做一套,上梁不正下梁歪,底下的员工又怎么不会以儆效尤、阳奉阴违呢?

  其实经营企业如同做人,和顾客就要交朋友,这才是做长、做大的长久之道。老板也别光幻想着挖其他企业的高水平营销团队,来提高公司的业绩,还要看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心态端不端正,有没有创造力。否则,跳槽率高居不下,企业更受不了。  

  有人问一个非常有名的雕刻家,他是怎么用石头雕刻出那些伟大的雕像的?雕刻家回答:很简单。你只要把不是雕像的部分去掉就行了。企业有很多的错误,有思想上的谬误,也有经验方面的欠缺,这些就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拦路石,就是前进途中的陷阱,企业只要认识到这些错误,努力取掉这些错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企业能不能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就看克己复礼的功力如何了。

  以上的策略错误之处事比较普遍的,实际上企业的失误远远不止这些,具体怎么去做,将另文探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欢迎与大家共同探讨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发展策略。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