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管理别人 并不等于可以管理好自己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这是《哈佛商业评论》对德鲁克的经典评价。的确,这位"大师中的大师"数十年来不断以优秀的作品影响人、鼓舞人。无论是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安迪。格鲁夫还是张瑞敏乃至许许多多不知名的企业管理者,都虔诚地承认其在商业上的成功无不受益于德鲁克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德鲁克的作品之所以畅销世界,其管理理念之所以经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鲁克做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他的作品中那些看似极为平常甚至乏味的语句,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张瑞敏说当他第一次读德鲁克的书时,对"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这句话很费解,直到细细琢磨后才明白这句话所蕴含的管理境界。
当你初读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时,你也许会觉得,这本写于遥远的1966年的薄薄的小册子实在是平实至极,或许小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读一遍。但它却是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而且恐怕还是一般人难以完全读懂的,即使知道它的意思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因为它的每一句差不多都是管理实践的高度浓缩。
全书的主旨非常鲜明:如何使管理者由平凡变得卓有成效。全书的核心观点也很简单: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有效性"虽然人人可以学,但却无人可教,有效性不是一门课程,但却是可以"自我训练或自我修炼"的,有效性乃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关键,也是组织发展的关键。管理者的存在不是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他没有光环与虚荣,他以责任为基础,以卓有成效为目标,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
德鲁克对于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出了诸多忠告与建议,如"记录和分析好自己的时间记录","把眼光集中在自己的贡献和价值上","充分发挥别人的长处","要事优先","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等等,这些理念直到今天依然被全球管理者所推崇。
但是对许许多多的管理者而言,善于管理别人并不等于可以管理好自己。正如德鲁克所分析的,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会遇到四种情况:一是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二是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案开展工作;三是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四是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的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因此,管理者往往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而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管理成效。其实,许多管理者不是没有意识到哪些事情会浪费他们的时间,但他们就是很难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担心因小失大。有时候,管理者也希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往往又迟疑不决,其症结在于他们难以改变事必躬亲的态度。
而对中国的管理者来说,尽管已不再推崇那种事必躬亲的领导风格,但要真正像德鲁克所建议的那样却也决非易事,即使做到一时也未必能坚持到底。
中国企业的高管们,尽管才华横溢者甚众,但真正能够做到卓有成效的却不多见。他们往往抱怨下属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程序,甚至会把那些本来非常优秀的员工裁掉,结果当然于事无补。为何才华横溢却难见卓越的功效?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并没有领略到才华本身与成就并无法画等号,甚至也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才华,只有透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化为卓有成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