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更新更高更强的上海连锁商业
上海商业的成功与其说是所谓政府行为,还不如说是社会行为。是上海人的商业精神和工业化先进意识使他们走到了时代的前列。自强不息的上海商业终于从三流行业走上了拉动经济成长的火车头地位。2003年,上海市政府和全社会将有更大的商业动作。将组建五大超级商业企业集团。伟大的商业复兴,伟大的中国商人,必将率先从上海奔向世界。
一、蓬勃发展的上海商业
据上海市2001年完成的商业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商业、服务业总户数26.66万户。其中大中型商业企业占总户数的6.3%,销售占总销售额的73.6%;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占总户数的0.83%,销售占总销售额的57.7%;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商业集团公司共有6家。总代理总经销企业573户,全年销售额457亿元,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批发销售额的10.8%。
2000年,上海市商业、服务业商品销售总额6746.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亿元,比1995年增长77.5%;服务业营业总收入359.96亿元;经营总面积3874.82万平方米,其中零售商业、餐饮业及传统服务业营业面积1222.01万平方米,全市人均拥有商业、服务业网点面积0.93平方米;从业人员166.20万人,每个商业从业人员年均零售额21.8万元;商业企业利润总额127.36亿元,纳税总金额170.88亿元,资产总额5375亿元。
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析,国有企业占30.4%,集体企业占13.6%,私营企业占17.7%,股份制企业占6.3%,三资企业占10.8%,个体经营户占3.0%,其他占2%,商品交易市场占16.2%。按利润总额的比重分析,国有集体企业共占67.2%,显然占居着主导地位。
有关方面预计,2002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1950亿元,同比增长达13%以上。
二、连锁经营及物流配送已成支柱产业
1991年,上海市政府开始推动连锁超市的发展,十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年至1993年的初创阶段;1994年至1996年的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的调整发展阶段。从1994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即把每年开设100家超市、200家便利店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项目加以推进,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政策和措施。1996年上海超市企业大大小小有45家,目前已压缩到8家(联华、华联、农工商、家得利、捷强、家家乐、顶顶鲜、星地),催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较强实力的跨省区经营的大型连锁企业。预计通过进一步的兼并和联合,上海市的品牌超市企业最终会定位在5到6家。
2000年上海连锁店铺共计4460个。其中,普通超市1750个,大型综合超市(GMS5000平方米以上)41个,便利店1149个,快餐店365个,其他业种1155个。连锁经营销售额41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3.8%。当年,全国连锁经营销售额2300亿元,上海占1/6,仅联华、华联、农工商全年销售额就达221.4亿元,约占1/10。全国连锁门店32000个,上海占1/8。
2001年上海连锁店铺达6590个,其中,普通超市1300多个,生鲜加强型超市640个,大型综合超市50个,便利店将超过2000个,快餐店600多个,其他业种2000多个。连锁销售额将达600亿元。其中,联华将达150亿元(店铺数1300多个)、华联将达85亿元(店铺数900多个)、农工商将达80亿元(店铺数300多个),继续占据全国连锁百强前三位的位置。
近年来上海连锁商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大卖场稳步拓展。尽管上海市对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在内环线以内地区实行了严格控制,但今年仍新开9间大卖场。按每20万人口或半径三公里商圈配置一个大卖场的地方标准,“十五”期间最多还剩10个指标。经营大卖场的麦德隆、家乐福、易初莲花、大润发、欧尚、好又多、农工商、乐购、联华、易买得、协和、华联(吉买盛)、北京华联,以及新近杀入的北京物美,将展开新一轮实力大比拼。而专业品类店继续看好,好美家、宜家、英国B&Q百安居、德国欧拜克等销售额大幅攀升。2001年大卖场销售额达到17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8%以上,同比增长43%;而专业品类店销售额已经接近食品杂货店销售额。
2、便利店发展大提速,网络公司、银行和便利店加快功能整合。上海市全年新开便利店900多个。联华、可的、良友三分天下有其一,“好德(农工商)”、喜世多、21世纪等品牌便利店异军突起。据了解,2001年联华便利700家、可的便利500家、良友500家、罗森(华联)100家、好德(农工商)150家、85818(梅林正广和)200家。上海网络业、金融业社区服务功能正更多地利用便利店体系加紧嫁接,便利店的社会服务终端网络地位突显。
3、普通超市(500-900平方米)加快调整,生鲜加强型超市成长迅速。上海普通超市加快了结构型调整,生鲜加强型超市地位突显,已经替代了上海90%以上肉菜商场、传统农贸市场。
4、异地开店为主,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上海市2001年新开店铺达到2130间以上。其中75%以上是异军开店。随之带来了联合采购和物流体系配套的问题。各大品牌超市均着力加大了信息网络系统和物流配送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并调整了原有采购模式和物流模式。
据介绍,上海物流业每年产值近700亿元,其中陆上物流占60%,水上物流占33%,空运占7%。目前,全市共有第三方物流企业40~50家。在陆上物流业中,商业占有很大的部分。一是商业目前拥有200多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正逐步改造为社会化的物流配送基地,其分装、条形码化、自动化、集约化储运能力和功能大为加强;二是各大连锁企业加快兴建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总投资15至20亿元以上,一方面在全国各大区域建立辐射半径250公里的物流配送中心,总部统一采购,面向区域内店铺和其他企业开放,承担了更大比重的联合采购和共同配送职能,另一方面物流功能的外包和专业化分工协同更加明细,突出“供应商补货”和“零库存”运作模式的物流电子商务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与供应商的关系,极大地节约了物流成本。
三、以国际化为目标,锁定全国市场
在上海“十五”发展计划中,已把商贸流通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信息化、金融业、商贸流通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之一,并居第三位。上海市提出,“上海商业繁荣之日,就是上海经济腾飞之时。”“十五”期未,上海要成为国际贸易的交易地,流行商品的发祥地,国际著名品牌的集散地,并努力构建国际化的“购物天堂”。预计到2005年,商业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年均增长10%;批发贸易总额达到670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8%。为实现以上目标,上海商业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快改造传统商业。五年内达到国际先进城市的平均水平。
2、以网络为重点,加快建设以商贸业为骨干、连锁经营为特征、物流配送为支撑的全国营销网络。
3、以规模化为手段,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上海商业企业集团已由几年前的63个压缩到目前的48个,两至三年内将进一步压缩到10到20个左右。特别是要加快连锁企业的兼并重组力度,形成几家连锁门店超过2000家的连锁龙头企业,到2005年,连锁经营业种、业态要达到100种以上,销售规模要达到1000亿元以上。
4、以国际化为目标,加快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中心地区:建设好“四街四城”、10个区域性商圈和30条专业特色商业街;郊区:规划建设4~5个大型购物中心;支持骨干网络公司与社会商业网点的结合,建成2000家配置电子商务终端的连锁便利店;淘汰农副产品初级批发市场,归并为三大中、高级批发市场群;内环线以内万平方米大卖场控制在60个以内;继续调整、提高现有商品联合交易所功能,以引导生产、稳定价格;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是发展餐饮业、休闲业和生活服务业。
四、“以商兴市”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近六年来,支持上海商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为商业发展带来契机,上海市政府抓住机遇,及早制订了与城市规划配套的商业网点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二是通过深化国有商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批租、财政资金带动、扶持企业上市,吸收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投向商业集约化建设。特别是通过计划外破产,为大量中小劣质企业提供了退出市场的通道,降低了负债水平;三是积极引进外资及其管理经验和技术,激活了上海国有商业板块。
上海市认真把抓连锁经营作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很有眼光的,政府的作用 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引导要素重组,再就是降低整体社会进步的代价和成本,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处理好放开搞活与提高商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的关系问题。
上海市政府为改善商业企业基本经济状况,促进商业企业增资减债,采取了以下主要政策措施:
1、对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的国有资产进行授权经营,特别是土地的侵权经营,盘活了资产;
2、房产转让。即将产权属于房管部门的商业房产一次性转让给商业企业;
3、扶持大型商业企业上市。到目前为止,上海共有14家上市商业企业。通过上市,筹集了50多亿元发展资金,每年新增发展资金可达10到20亿元,为上海商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4、对劣质商企实行计划外破产。破产的基本程序是:停业——清理债权债务——担保连带责任(即由所在集团确保15~20%的债务清偿率)——政府审批——与银行协调——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去年,上海共计划外破产了九家商业企业;
5、对有发展前景、经营管理较好企业的不良资产进行核销。通过“出血买机制”,大幅度降低了这些企业的负债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6、通过中外合资、股份制、经营者持股,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7、大力推进国有资源的集中使用。通过上市融资,加快对各类优势资源的购并和重组;
8、通过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办法,大力推进小企业、小门店的商业组织化联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对发展现代连锁经营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缓解了企业资金困难,规范了企业行为,加快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
1)在初创阶段及发展初期。对新开超市给予一定财政贴息贷款的支持和部分生活必需品返税优惠政策;实施超市优惠房租和基准房租的政策措施;
2)在发展阶段。着重统一规范连锁经营业态;对生鲜超市给予设备投资的贴息贷款;简化工商登记手续;赋予超市开办公用电话、代收公用事业费、出售书报杂志、邮票和家庭常用药品等便民服务措施的权利;
3)在调整发展阶段。主要抓企业的归并重组;
4)积极引进外资。目前,上海共引进外资商企70多家,引资25至30亿美元。在引进的外资中,包括与锦江集团合资的“麦德隆”,与蔬菜集团合资的“易初莲花”,与食品集团合资的“欧尚”,与友谊集团合资的“丸红”,与华联合资的“罗森”,与联华合资的“三菱商社”,与赛晓晚公司合资的“香港华懋”,与卢湾区副食品合资的“百佳”等。充分体现了“以市场换技术,以存量换资金”的积极合作方针。
上海市把现代商贸流通业作为支住产业加以积极的培植和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受到李岚清副总理的高度评价。对于广大内地大中城市和企业,其经验和做法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我们看到:
(一)政府应建立强有力的商业领导机构,加强对商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承担推进商业产业化发展的载体作用;
(二)要加快深化国有商业改革的步伐。政府要在帮助企业增资减债,建立中小企业国有经济退出通道,促进国有资产与商业资源优化重组,积极引进省外、国外商业发展资金、技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现代商业中的引导作用。重点应在发展规划、网点规划、业态规划、用地用房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对行业的监管、协调,对新兴业态的规范和引进,对现代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推广应用,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制定适当的财政、金融、市场准入、专营商品、税收等扶持政策和措施;
(四)要注意培育或引进大型连锁商业集团。连锁商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各地应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和WTO后国家的政策法规导向,加快商业产业化、组织化发展进程,必须加快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扩大融资渠道,打开大门迎接新的商业资本进入。同时,对中小企业要通过竞争的手段,加快市场化条件下的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要积极利用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组织办法;
(五)要高度重视大量引进和培训一批现代商业经营管理干部队伍。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要求内地必须迅速造就一大批熟悉资本运作、懂经营、会管理,了解或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技术、采购技术等核心技术的高、中级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促进产学研结合,为新的经济竞争和现代商业企业的成长提供第一要素保证;
(六)高度重视经验的“本土化”。上海在提高商业展次、发展产业化经营方面为内地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学习上海,重要的是,一要改变过往政府在商业问题上,要么放任不管、疏于引导,要么过多干预企业、片面强调“国退民进”的做法,而要注重将国有资源集中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具有较高成长性、较强市场网络优势的大型商业连锁集团,实现进与退的有机结合;二要结合内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区域经济的需求,结合内地中小企业多的特点,鼓励沿海发达地区优势连锁商业企业多并购、多合作,既要建立消费品零售终端网络,也要注重建立为现代商业采购所需求的产品供应渠道和产品标准化技术改造;三要结合内地个体、私营经济活跃的特点,鼓励多加盟、多自由连锁,共享规模经营带来的效益和竞争力,减少对中小企业、个体商业的负面影响。
2002年,上海商业增加值可达700亿元,占GDP的比重从去年的11%提高到12-13%以上,从而奠定了商业的重要地位。现代商业的发展对开拓国内外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的作用事关重大,我们期待着由上海掀起的“流通革命”浪潮,不仅受到广东等地发达地区的重视和借鉴,更能极大地推动内地现代商业发展的大变革、大进步。
2003年,上海市政府和全社会将有更大的商业动作,要在2008年前把上海建成世界级的购物天堂,要组建国际级连锁商业组织。他们把眼光瞄准了全球采购、全球市场,他们要把全中国的商品运转到全球,把全球的商品运转到中国。将组建五大超级商业企业集团。伟大的商业复兴,伟大的中国商人,必将率先从上海奔向世界。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北京富基旋风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联系电话: 010-85188680,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