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区到大中华区
12月16日,东芝公司(ToshibaCorp.,6502.TO)宣布,将于2004年3月在中国大陆设立一家子公司,以协调处理东芝在大中华地区的半导体销售、营销及生产业务。
所谓的“大中华区”,主要是指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市场。目前这些工作由三地当地的东芝子公司分头处理。
东芝旗下非外包半导体制造企业的总裁古口荣男(ShigeoKoguchi)称,成立该子公司的宗旨是加快东芝的业务实施进程和加强东芝在大中华地区的战略规划工作。东芝说,到2010年,大中华市场的半导体销售额预计要达到6,000亿日圆(约合462亿元人民币),将占全球半导体销售总额的40%。古口荣男认为,销售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中国内地市场。
中国目标
象东芝公司一样,跨国公司无不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近年中国高速增长的市场已经给了跨国公司巨大的回报,而这种巨大的回报又进一步刺激了其对中国市场的期望值。
阿迪达斯同样于今年6月在上海成立了大中华区总部,统一管理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市场。欧姆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皆川泰平透露,到2005年,欧姆龙在华业务量将从目前的500亿日元增加到1000亿日元。到2010年,实现“在中国创建第二个欧姆龙”的战略目标。欧姆龙2002年全球销售总额达65亿欧元,而亚洲市场一直是其全球体系中最具潜力,增长最快的分支,今年第一季度亚洲销售额增长高达23%,而中国市场贡献最大。
索尼尽管在2002年财年中国销售额只为10亿美元,但2003上半财年,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以上。受此刺激,索尼期望到2005年,在华业务将达40亿美元;到2008年,索尼仅在华业务有望超过日本本土业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一直被视为索尼最大竞争对手的三星则在索尼目标数字背后悄悄加了一个“0”。三星集团中国总部社长李相铉早前透露,去年中国事业规模约为63亿美元,今年目标将达到100亿美元以上。2010年,三星将力争使中国事业的规模再翻两番,达到400亿美元。
而索尼的“同门兄弟”松下则表示, 到2005年要达到1万亿日元(约700亿元人民币),甚至相当于其2003年全球目标(800亿人民币)的87.5%,这也比其2002年在华销售额(300亿元人民币)“翻一番”还多。
同样希望“翻一番”的还有飞利浦。飞利浦2002年在华总营业额是67亿美元,其希望在四年之内将在华营业额提升到120亿美元。
“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国、最大的生产国、最大的出口国。”张仲文以“三最”来诠释跨国公司“中国目标”的动因。
而最近两组预测却似乎应怔了这种“动因”的合理性。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最近预期,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百分比略在8%至10%。
与此乐观预期相对应的是,摩根士丹利却在12月11日对2005年全球经济预测作出了首次修改,预期全球GDP在2004年出现较高的4.2%的增长后,2005年的增长速度将回落至3.7%。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在发布报告时称,假如增长势头真如预测的在2005年迅速回落,它将成为历史上最软弱无力的全球复苏之一。
于是中国自然成了跨国公司最大的希望。无怪乎通用公司总裁瓦格纳说,“如果你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那您就无法实现全球化。”
两岸三地的微妙变化
也许是为了表现中国战略的“坚定性”,跨国公司纷纷将大本营安扎在中国。
尽管东芝新设子公司的名称还未确定,但地址却已经确定下来,这便是上海。
现在如果还要问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香港或台湾,显然有点不合时宜。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区域总部选择了中国内地,不断强化中国市场地位,并将港台市场也集中归“中国总部”管理,特别是上海和北京,更成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首选。截止到2003年5月份,仅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经认定的就达32家。
不过这一数字很快便被打破。7月3日,UPS联合包裹公司大中华区总部从香港移至上海。
其实在UPS之前,跨国公司已经出现了将地区总部从香港迁移到内地的趋势,原来处于依附地位的“中国区”逐渐演变成了“大中华区”的核心。象DHL、欧姆龙、麦肯锡、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已经完成了将大中华区总部从香港迁到内地的动作。
即使香港本土的企业也出现了将总部迁到内地的势头。去年生产“真维丝”的旭日集团便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了惠州,老牌食品企业嘉顿有限公司也正计划将总部迁到东莞。
原来同为“大中华区”另一核心地区的台湾,近年则由于更多跨国公司总部迁到内地,甚至引发不少欧美航空业者正逐步舍弃台北,转而采取直飞上海、深圳的方式。欧洲商会在7月发表建议书时曾指出,由于大型欧洲跨国企业不断缩编在台营运,并将其“大中华区”总部纷纷移往大陆,欧籍经理人来台人数锐减,拥有对台航线的五家欧洲航空公司中的四家,都宣布中止欧洲与台湾间的直飞航线。而前美国商会会长韦杰夫日前也指出,美国航空业者目前直飞美国与东亚地区的落点,以香港、东京及深圳、上海为首选,台北的直飞飞行地位逐步滑落。例如两年前曾以直飞台北、洛杉矶航线打开知名度的“美国航空”,已放弃直飞台湾。而几年前,中正机场停机坪,美国航空公司的大型波音747班机充斥;现在飞台北,只要用737机型就够了。
跨国公司不断强化中国市场地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其对大中华区周边国家市场的战略制定。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松下)副董事长张仲文告诉记者,由于中国市场是松下海外市场的重点,在去年特设了中国北东亚本部,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韩国、蒙古市场,而中国松下董事长山本同时担任中国北东亚本部部长。
与此类似的还有索尼。今年索尼强化中国总部职能后,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小寺圭(Kei Kodera)便兼任索尼东亚业务区域(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韩国、日本)市场及销售总裁,统一管理索尼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韩国地区的消费电子市场和销售的整体业务。
与“第一号人物”的“一层距离”
“在中国这样动态的市场做一个决策,你到你的第一号人物中间有几层?”
这是三年前通用电气CEO杰夫•伊梅尔特在一次跨国公司中国区主管的早餐会上,向那些主管们提出的问题。也就在大家纷纷回答有几层的时候,杰夫•伊梅尔特突然插话道:“你们知道吗?我们,一层。”他指着身边通用电气中国公司的董事长:“他找我。”
据说杰夫•伊梅尔特当初脸上颇有一丝得色,因为他看到了那些中国区主管们眼里艳羡的目光。伊梅尔特认为,“像中国这样重要的战略发展地区,应该设置直接向总部报告的主管。”
不过,如果杰夫•伊梅尔特今天再问同样的问题,他将很难再见到当初的那种目光了,因为跨国公司中国区(大中华区)主管到“第一号人物”之间的距离大多变成了“一层”,甚至是“第一号人物”直接来华。
11月29日,飞利浦电子集团17位全球最高管理层成员在上海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访华行程。这17人团队中包括飞利浦电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慈雷、首席技术官郝爱德、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欧德维等。这是荷兰飞利浦第二次将董事会设在亚太,也是第二次董事会全体来华。
这使人们想起了2002年10月24日至25日索尼首次在中国召开的“索尼全球首脑会议”,这也是索尼全球董事会第二次选择在中国召开。索尼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出井伸之、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安藤国威等40多位来自索尼全球负责电子、游戏、娱乐等业务的决策人物汇聚上海,商讨索尼集团未来发展的整体策略。也就是这次会议,宣示了索尼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和索尼的战略转向。
惠普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娜卡莉则更为彻底。她上任后每年都会有一次中国之行,并且每三个月一次、每次一个小时的亲自接受中国汇报。2003年7月,由卡莉•费奥瑞娜直接领导的“中国投资委员会”在惠普成立,这是惠普历史上第一次针对一个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
在跨国公司总部直接成立针对中国市场的专门机构还有微软。今年9月,由微软总部众多高层组成的“中国咨询委员会”已经开始启动,并将直接“遥控”大中华区的工作。中国咨询委员会约一个季度开一次会,把中国策略的执行或者遇到的问题,向美国总部有个直接的沟通。而此前,中国市场与美国总部的沟通,则需要经过微软亚太区——中国市场由此成为了继日本之后第二个被单独拿出来由微软总部直线管理的亚洲市场。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Sybase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冯星君在办公室里挂了一幅字:“回首一片风雨飘摇”,“那时总部只把中国看成一个第三流的市场,Oracle中国在总部说话根本没有份量,更别提什么资源配备,只能闭上眼睛,一声不吭地自己干。”
世易时移,无论是中国区还是大中华区主管,当年“小媳妇”的地位早已达到了改变,他们的名片上大都印上了“全球副总裁”等显赫的头衔。在外企,全球副总裁是一种级别,其主要意义在于标明这个副总裁所在国家的分公司业务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这个市场在总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凭借这个头衔,不但获得更多直接与“第一号人物”沟通的机会,还可以从总部获得更好的资源支持。
“中国最赚钱”
资源自然更多地投向了中国市场。
科尔尼公司在12月份公布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对全球1000强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的年度调查结果,中国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这是中国继去年之后再度超过美国,蝉联全球投资首选地,且中国在投资者信心方面对美国及世界其它地区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为什么将中国作为投资首选?因为“中国最赚钱”。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在9月25日发表的《2003年白皮书——美国企业在中国》显示,过去四年内,与被调查企业的全球利润率相比,各企业在华业务的利润率大幅提高,约有42%的企业称其去年的在华利润率超过了全球的利润率。
今年,被调查的企业中有93%对它们在华业务未来五年的前景表示“乐观”或“谨慎乐观”,这与过去三年的结果相当一致,显示出会员企业对制定并支持在华发展长期战略信心十足。有近一半的美国企业表示,它们的销售收入在去年“大幅增长”,10%的企业“盈利状况极佳”。另有65%的企业在“盈利”,而在那些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中,有91%的企业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实现赚钱目标。
“最赚钱”的市场自然引来了外资的蜂拥而入。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616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9.31%;合同外资金额1005.02亿美元,同比增长 37.0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0.20%。截止到2003年11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0812个,合同外资金额9285.6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51.20亿美元。
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最近表示,预计2004年我国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望超过700亿美元。
金伯生分析认为,我国吸收外资诸多有利的基础因素并没有改变,国际投资者在新一轮制造业转移中普遍将我国视为投资信心最强国;我国社会稳定带来的安全效应,奥运、世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带来的难逢商机,加之我国持续的低劳动力成本,特别是极具潜力的市场,对投资者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此预见,我国吸收外资没有持续大幅度下降甚至逆转的可能。
12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该报副主编和首席经济评论家马丁•沃尔夫的文章,并称中国有可能以接近目前的增长速度再继续发展20年或更长时间。
马丁•沃尔夫分析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的人均GDP大约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但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证据表明,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之前,维持很高速增长是容易的。因此这样推理,中国继续以过去25年的速度再增长25年是完全可能的。文章称,中国官方的目标是在2001年至2020年二十年间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在过去二十年间,按照官方的统计,中国的确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在未来20年中使GDP翻两番,也就是以年7.2%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显然是可以实现的。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电子邮件:wangwanjun@vip.so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