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声明事件的深层思考
第一,中国的很多记者业务素质都不高。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表该声明之前,中国甚至是世界上的记者没有几个人能分清“格力电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格力集团”(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的区别,也没有几个人能分清楚“集团”与“集团公司”在公司法律体系中到底有什么区别。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调查、了解。其实,分不清楚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并不是第一回。很久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青岛海尔”和“海尔集团”也没有多少人能分清楚。
中国很多企业对日韩的综合商社模式颇为推崇。在日本众多企业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日本七大主要家电生产商的收入不及韩国的三星电子一家的利润)之后,中国企业转而学习韩国企业的模式。格力集团和LG集团、三星集团等在1980年代~1990中后期发展模式极其相似,但是,就是这样的模式导致了债台高筑,企业几乎濒临破产的边沿。而格力电器专攻空调器生产,在该领域苦心孤诣,成就斐然。
据报道,在被“格力电器”点名批评之后,写该文章的记者还信誓旦旦要将人家告上法庭,却偏偏不知道自己连基本的经济实体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在中国民众易于轻信媒体宣传的今天,记者的职业素质真的亟待改善。
第二,跟风现象严重。如果中央电视台说“青岛海尔”很好,在什么什么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第一,就没有多少人会思考到底是不是那样。这些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二) 产权问题
撇开上述话题,我们回到事件当事人本身。在中国家电行业的一些知名企业,美的、科龙在顺德、海尔在青岛青岛、美菱、容事达在合肥、小天鹅在无锡、TCL在惠州等地发生了巨大的产权变动之后(不管是否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进行产权重组),位于珠海的格力电器就很明显地在产权改革方面落在后面。
至于国有持股的问题,在此不敢胡乱评论。但是,作为“国有控股”性质的格力电器【注:格力电器2002年报称“珠海格力集团公司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参见该年报第5页)】,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远远不如代表不同产权类型的美的、志高那么灵活。如果是私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那么由格力电器的精神领袖朱江洪先生设计的“GREE”商标就可能不至于被格力集团控制在手。
现在如果格力电器和格力集团扯破脸皮的话,格力电器最被动的就是商标的问题。格力电器的年报表明,格力集团授权格力电器在1995年12月3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无偿使用“格力”(GREE)的商标,附加条件是每年的广告费用不得少于2500万元人民币(参见格力电器2002年年报的第7页)。但是,这样的协议将会在2005年12月31日到期。如果到时格力集团不再许可这个商标给格力电器使用的话,那将会是百年不遇的彻骨之痛。如果真的发生那样的局面的话,那将会是中国现代企业史上最为沉痛的时间,因为目前在全球空调器(指窗式、柜式、挂壁式空调)市场上销量和LG空调的格力空调并驾齐驱(2003年销量的最终权威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格力电器初步披露销量为500万台左右,增长将近一倍。贴身的对手有松下、三菱电机、三菱重工、大金、美的、夏普等)可能会因为商标问题而陷于被动。
(三) 人的素质问题
如果说多元化需要成功的话,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通用电器(GE)能在数个领域执行业牛耳,就是因为它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有足够的人才(从而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支撑。近几年来,韩国的三星集团也是多元化成功的一个典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三星集团浴火重生,进行了非常成功的转型,尤其是2000年赞助悉尼奥运会之后,营运业绩和品牌价值扶摇直上),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人家在每个营运领域的严密控制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之所以渐行渐远,是因为格力集团盲目多元化并疏于监管下属企业,其下属企业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员工的品牌意识淡薄,贻害匪浅。虽然格力集团旗下也不仅仅只有“格力”一个商标,还存在用于手表的“罗西尼”、用于压缩机的“凌达”、用于磁电产品的“MMC”等商标,但是,格力集团对于使用格力品牌的房地产、小家电、石油化工产品贸易等方面的监管乏力,而这些子公司则千方百计地使用“格力空调”的知名度,大搭便车。在珠海,格力房地产推出的房子乏善可陈,却鼓吹“好空调,格力造;好房子,格力也造”。在全国有售风扇等产品的小家电公司也是“好风扇,格力造”,但是2000年在西北地区竟然举行“买格力风扇,送洗衣粉”等诸如此类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促销活动。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最成功的专业化企业,格力电器日益收到一些声誉卓著的投资公司和媒体的青睐和关注,不但是成功地一面,同时连同存在的问题也会慢慢地被世人所知。长久以来,格力电器缺乏与新闻界的沟通(2001年后有所改善),虽然产品质量非常好,销量到2003年为止也在全国录得连续8年的空调销量第一的记录,但是品牌的价值与知名度明显与其业绩表现不甚相符。格力电器根深蒂固的工程师情结使得格力电器很少做大手笔的宣传,很少参与人才的争夺(似乎未曾参与大规模的校园招聘,虽然参与珠海市人才交流会,但是明显偏重于招收暖通专业人才,甚至很少招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高校毕业生),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因为缺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才的参与而表现平平,多年以来外销地比例一直在9%左右徘徊。1997年在菲律宾、2002年在巴西都因为当地货币的贬值而遭受滑铁卢。格力电器2002年年报(有公司高层声明的财务真实、完整性提示、并经其外聘的独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披露,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格力电器巴西公司由于南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亏损2767万元,几乎是重演1997年在菲律宾遭受的一幕,负责该业务的格力电器某副总黯然离职。
很多人评论说,格力电器的声明造成了两败俱伤。其实,这是格力电器极其成功的一次公关活动,至少它向世人揭示了一种真实情况,对于母公司和关联企业的关系做了令人满意的交代,也使得世人第一次真正下心思去认识其母公司格力集团――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的第十四大企业集团,迫使母公司不得不在日后注意对子公司的监管、规范运作。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庆幸。
格力电器的战车还会在2003年销售年度录得超过500万台的销量的基础上所向披靡。但是,它同样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我们期待着格力电器呈现给世人一份满意的答卷。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本文作者是英国某媒体的亚洲地区财经分析员和撰稿人。联系电话:13711141282,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