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贸易壁垒
企业社会责任这张“世界工厂”的新“门票”是贸易大棒还是劳工的福音书?
sa8000让很多中国企业惶恐不安。有评论说,如果说iso9000标准针对的是产品质量、iso14000标准针对的是环境质量的话,那么sa8000标准关注的就是工人的生存质量。sa8000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劳工标准,是发达国家继反倾销、环保标准之后,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又一个贸易壁垒。
甚至有学者发表激烈的言论说,这是美国的阴谋诡计,是“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的厂商,故意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帜,要让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厂商提高成本,从而削弱他们的竞争力。”这位学者甚至接着说,工人维权应该“由工人自己量力而行”,其他人莫要管它。
但反驳之论也应声而起——如果把社会责任认证归结为阴谋诡计,这本身包含着逻辑悖论。发达地区厂商大致是高端企业,而欠发达地区厂商搞的多是原料或初级产品加工,是发达地区厂商的供应商。如果发达地区厂商搞阴谋诡计,使欠发达地区厂商提高了成本,最终他们自己的成本也会水涨船高,何以能削弱欠发达地区厂商的竞争力?事实上,现在关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都是一些跨国采购商,他们手握国际订单,才能对中国厂商形成压力,促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反而说明,发达地区厂商与欠发达地区厂商是利益共同体,他们推动社会责任认证,完全是出于真诚的社会责任心,而非损人利己。
也许对社会责任认证并非贸易壁垒的反驳最有力的论点是,贸易壁垒是国家政策,而sa8000是一个自愿认证的体系。
供应链上的“紧箍咒”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和采购力度,我国企业受sa8000的影响越来越大。2003年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定了《社会行为准则》,规定德国进口商应经过sa8000协会授权,对其供应商(出口商)的社会行为进行审查。该准则有可能被法国和荷兰的进口商协会所采用。而这三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份额占整个欧盟的50%以上,是我国纺织品输出的主要市场之一。目前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采购中国轻工业产品的贸易组织,也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将中国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生产企业通过sa8000认证,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
据报道,2002年珠三角有两家企业由于不符合sa8000标准,跨国公司要求其中一家企业进行整顿,否则就不下订单,而另一家企业则干脆被停了订单。去年不少欧美批发商、零售商也已向珠三角一些企业明确表示了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广东的媒体上有报道称,如果美国启动sa8000机制,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对珠三角一些专门做欧美国家产品出口的企业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末端的窘境
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正在将中国定格为制造基地、世界加工厂,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国内厂家处于国际贸易链条的末端,利润空间本已十分有限。作为被选择的对象,同质化竞争的国内企业又难以就利润分配与跨国公司讨价还价,因此向下压缩工资福利就成为国内资方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家乐福、耐克、锐步、阿迪达斯、迪斯尼、美泰、雅芳、通用电气等超过50家公司已经对其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有些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劳工和社会责任事务部门。根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已经有超过8000家企业接受这类审核,超过50000家企业被随时接受检查。
世界第一大零售连锁集团沃尔玛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量已经达到100亿美元,全球采购总部驻深圳办事处总裁对希望成为沃尔玛供货商的中国企业再三强调的“原则”是:所有供货商均要遵守所在国的适用法律和美国法律,尤其是劳工法,在薪酬、工时、禁用童工、工作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应严格合法合理,而且要求供货商像沃尔玛一样将员工作为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该公司已经在广东的深圳、东莞和福建的莆田等地设立专门的劳工监督小组。
但是,越来越严格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正在迫使国内企业提高工人的福利水平,而因此提高产品价格却不大现实,对于像沃尔玛这样奉行“低价、再低价”采购原则的跨国公司而言,几分钱的差价就会撤单,何谈提价?
然而,沃尔玛对社会责任的审查又是最严格的,有报道说,沃尔玛对供应商的检查平均每月超过300次,每年检查次数会达到几千次。对于严重违反相关规定的供应商,沃尔玛会解除与他们的合作。
有分析说,以nike在福州的厂商为例,一双鞋的出厂价是12美元,而在美国本土,一双nike鞋的售价是80—120美元。台商的利润始终是一双鞋1.8美元。利润不增加,成本却增加。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厂商会想许多的办法来回避这一切,它会把工厂变成一个装配厂,其它的部分不断发包出去。跨国公司的生产守则运动也好,sa8000认证也好,供应商担负着绝大多数的成本。
硬币的两面
社会责任运动的冲击对我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机遇还是挑战?应该说,社会责任运动既不是一道美食,也不是洪水猛兽,对我国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有分析说,社会责任运动确实给我国某些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须在本已微薄的利润中拿出部分利润去改善劳工工作条件和待遇;另一方面须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进一步发展。此外,社会责任运动还传播着西方社会的民主价值观和人权观,如结社自由、集体谈判权等,而这些价值观和人权观与我国现行的政治法律制度不一致,有些甚至冲突,我国并没有签署和承认与此相关的许多国际公约和文件。
但同时也应看到,社会责任运动确实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改善劳工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关注社会慈善事业、建立良好商业道德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并健康发展。这些作用不仅与我国的国家政策和长远目标完全一致,而且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诸如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得到切实贯彻实施。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这六个方面。我们必须警惕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国际竞争力,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理性的规范。
政府的责任
一些企业反映,地方政府执法与客户审核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客户往往是聘请第三方审核员进行审核评估,他们审核的过程非常仔细,而且每一次都要求要调查工人,了解真实情况,动真格地提出意见,不留情面,如果企业不认真对待审核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审核几次都不合格的,就有可能被停单,甚至取消订单。这与一些地方政府走马观花式的“综合大检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专家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企业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仅仅是看到了与企业目前经济利益的关系,而没有看到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长期发展的关系,所以,对企业有些放任,甚至任由企业提出条件。一些企业向地方政府要求更为宽松的条件,甚至提出,如果政府管得太严,他们就搬走工厂。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的利益出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一些恶性事件出现才去治理。甚至有个别地方政府还以不买保险作为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这是很危险的。
sa8000让很多中国企业惶恐不安。有评论说,如果说iso9000标准针对的是产品质量、iso14000标准针对的是环境质量的话,那么sa8000标准关注的就是工人的生存质量。sa8000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劳工标准,是发达国家继反倾销、环保标准之后,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又一个贸易壁垒。
甚至有学者发表激烈的言论说,这是美国的阴谋诡计,是“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的厂商,故意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帜,要让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厂商提高成本,从而削弱他们的竞争力。”这位学者甚至接着说,工人维权应该“由工人自己量力而行”,其他人莫要管它。
但反驳之论也应声而起——如果把社会责任认证归结为阴谋诡计,这本身包含着逻辑悖论。发达地区厂商大致是高端企业,而欠发达地区厂商搞的多是原料或初级产品加工,是发达地区厂商的供应商。如果发达地区厂商搞阴谋诡计,使欠发达地区厂商提高了成本,最终他们自己的成本也会水涨船高,何以能削弱欠发达地区厂商的竞争力?事实上,现在关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都是一些跨国采购商,他们手握国际订单,才能对中国厂商形成压力,促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反而说明,发达地区厂商与欠发达地区厂商是利益共同体,他们推动社会责任认证,完全是出于真诚的社会责任心,而非损人利己。
也许对社会责任认证并非贸易壁垒的反驳最有力的论点是,贸易壁垒是国家政策,而sa8000是一个自愿认证的体系。
供应链上的“紧箍咒”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和采购力度,我国企业受sa8000的影响越来越大。2003年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定了《社会行为准则》,规定德国进口商应经过sa8000协会授权,对其供应商(出口商)的社会行为进行审查。该准则有可能被法国和荷兰的进口商协会所采用。而这三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份额占整个欧盟的50%以上,是我国纺织品输出的主要市场之一。目前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采购中国轻工业产品的贸易组织,也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将中国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生产企业通过sa8000认证,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
据报道,2002年珠三角有两家企业由于不符合sa8000标准,跨国公司要求其中一家企业进行整顿,否则就不下订单,而另一家企业则干脆被停了订单。去年不少欧美批发商、零售商也已向珠三角一些企业明确表示了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广东的媒体上有报道称,如果美国启动sa8000机制,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对珠三角一些专门做欧美国家产品出口的企业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末端的窘境
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正在将中国定格为制造基地、世界加工厂,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国内厂家处于国际贸易链条的末端,利润空间本已十分有限。作为被选择的对象,同质化竞争的国内企业又难以就利润分配与跨国公司讨价还价,因此向下压缩工资福利就成为国内资方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家乐福、耐克、锐步、阿迪达斯、迪斯尼、美泰、雅芳、通用电气等超过50家公司已经对其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有些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劳工和社会责任事务部门。根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已经有超过8000家企业接受这类审核,超过50000家企业被随时接受检查。
世界第一大零售连锁集团沃尔玛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量已经达到100亿美元,全球采购总部驻深圳办事处总裁对希望成为沃尔玛供货商的中国企业再三强调的“原则”是:所有供货商均要遵守所在国的适用法律和美国法律,尤其是劳工法,在薪酬、工时、禁用童工、工作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应严格合法合理,而且要求供货商像沃尔玛一样将员工作为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该公司已经在广东的深圳、东莞和福建的莆田等地设立专门的劳工监督小组。
但是,越来越严格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正在迫使国内企业提高工人的福利水平,而因此提高产品价格却不大现实,对于像沃尔玛这样奉行“低价、再低价”采购原则的跨国公司而言,几分钱的差价就会撤单,何谈提价?
然而,沃尔玛对社会责任的审查又是最严格的,有报道说,沃尔玛对供应商的检查平均每月超过300次,每年检查次数会达到几千次。对于严重违反相关规定的供应商,沃尔玛会解除与他们的合作。
有分析说,以nike在福州的厂商为例,一双鞋的出厂价是12美元,而在美国本土,一双nike鞋的售价是80—120美元。台商的利润始终是一双鞋1.8美元。利润不增加,成本却增加。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厂商会想许多的办法来回避这一切,它会把工厂变成一个装配厂,其它的部分不断发包出去。跨国公司的生产守则运动也好,sa8000认证也好,供应商担负着绝大多数的成本。
硬币的两面
社会责任运动的冲击对我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机遇还是挑战?应该说,社会责任运动既不是一道美食,也不是洪水猛兽,对我国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有分析说,社会责任运动确实给我国某些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须在本已微薄的利润中拿出部分利润去改善劳工工作条件和待遇;另一方面须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进一步发展。此外,社会责任运动还传播着西方社会的民主价值观和人权观,如结社自由、集体谈判权等,而这些价值观和人权观与我国现行的政治法律制度不一致,有些甚至冲突,我国并没有签署和承认与此相关的许多国际公约和文件。
但同时也应看到,社会责任运动确实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改善劳工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关注社会慈善事业、建立良好商业道德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并健康发展。这些作用不仅与我国的国家政策和长远目标完全一致,而且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诸如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得到切实贯彻实施。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这六个方面。我们必须警惕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国际竞争力,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理性的规范。
政府的责任
一些企业反映,地方政府执法与客户审核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客户往往是聘请第三方审核员进行审核评估,他们审核的过程非常仔细,而且每一次都要求要调查工人,了解真实情况,动真格地提出意见,不留情面,如果企业不认真对待审核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审核几次都不合格的,就有可能被停单,甚至取消订单。这与一些地方政府走马观花式的“综合大检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专家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企业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仅仅是看到了与企业目前经济利益的关系,而没有看到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长期发展的关系,所以,对企业有些放任,甚至任由企业提出条件。一些企业向地方政府要求更为宽松的条件,甚至提出,如果政府管得太严,他们就搬走工厂。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的利益出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一些恶性事件出现才去治理。甚至有个别地方政府还以不买保险作为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这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