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药品研发,突破管理机制制约点

药品研发,突破管理机制制约点

短暂的“雪上加霜”?

  今年1月16日,世界十大制药企业之一,进入中国已近十年的瑞士罗氏公司宣布在中国设立其全球第五家研发中心。据悉,该研发中心将于2004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建成后的第一年将有约40~50位科学家在新的研发中心工作。罗氏是继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施维雅之后,第五家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药企。

  面对国内制药巨头在国内的大肆抢夺国内人才,不得不让人想起出国留学多年并不想回国效力的中国学生。众所周知的原因,当然是国外优秀的创业环境和优良的研发平台。对于此类现象国人各种评论的声音不断,褒贬不一。然而,“从国外制药巨头到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药品研发的制度无疑具有强烈的改革推动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乐观。

  而这个推动更具有表述意义的是国外研发中心的研发体制和管理体制应该是国内药企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中国不缺研发人才,缺乏的是一个机制和一个激励。面对外企相对丰厚的报酬条件和研发环境,很难不让国内的研发人员心动。

  “在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在化学药物的创新能力上非常缺陷,并不能提供给国内的研发人员更多的是实战机会。实际上,国内的研发人员在技术上和素质上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但在目前来说,这对于国内药企是一个雪上加霜的现象。”深圳微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鲁先平博士说道。然而,“国内的人员更多的是缺乏一种宏观性的研发思想,加盟外企的研发中心,通过国外先进管理机制的熏陶,说不定能够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更加市场化的科研人员。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利于培养中国自己的研发人员。”鲁博士接着分析指出。

  “说不定哪天国内企业跑到外企研发中心挖人了。”在采访鲁先平博士即将结束之际,鲁先平说了一句似乎有点玩笑性质的预言。这句话怎么看都不像是玩笑,希望为期不远。而从鲁博士的分析当中,隐约可见国内新药研发体制和研发人员培养机制的一些固有缺陷和毛病。 

  管理机制是紧箍咒

  “中国还有一个体制的问题,造成我们的研发和制造实际上是分离。为什么那么低的研发?就因为我们的企业,一没有能力;二通过购买研究所药品来进行生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副研究员罗仲伟对于目前国内研发体制颇有一番看法。

  “中国稍具实力的大制药公司基本上都是国企,陈旧的机制很难指望他们成为新药研发的先锋,更重要的是体制上的困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研发人员对记者说道。事实证明,国内的研发环境确实不是很好,不然中国在化学药物发展的几十年中,也不会尚无一例创新药物出现。

  而从国内药企研发中心的体制来看,更多的采取一种从上到下的“课堂模式”。由上级领导决策研发的选题和方向,并向研发人员发布的方式。接着,研发人员就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通过大的方向和选题自主选择、自主发挥。二是完全依照企业老总的命令开展研发工作。通俗来说,就是一种记录型的研发体制。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正是国内药品研发未能充分走到市场化所造成的,药品研发,需要大笔的资金,而这个对于实力仍然弱小的国内药企来说,是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但谁应该为这种风险负责?谁又肯为这种风险负责?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足够魅力的企业领导者来贯彻实行。可惜从目前来看,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追求短平快,因为这正是这些企业负责人在任之时政绩表现之所在。

  我们不时的看到首席科学官这一职位。对此,深圳微芯公司首席科学官鲁博士以微芯的例子向我们介绍了首席执行官的主要职责。首席科学官不仅仅在研发上起主导作用,而且在对于一切有关市场的考虑因素,如市场反馈,技术发展、药政管理,创新药物等方面的决策拥有实际的权力。这对于一个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必然产生高效率。这也与国内企业目前的研发体制上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在体制上,国外的研发体制肯定比国内先进,但是,也不能一一引用。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国情,特别是中外管理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先进的管理体制也不得不改头换面,以服务企业初期乃至长远的发展规划。

  企业需要首席科学官

  一个优秀的首席科学官,不仅仅需要领导用“慧眼”来识“英雄”,而这个“慧眼”是很难得到的。而相对于国内的研发体制,主要还是依靠总工程师带头研发,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公司制药生产的技术、工艺技术、人员培训、技术监督等。

  “从表面上来看,国外设置的首席科学官和国内的总工程师的工作职责相差不多。实际上,在确定产品研发方向和判断市场销售综合形势上仍然缺乏足够的决定权。”广州某制药企业总工程师无奈的说道。同时,“由于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根本不想投入过多的资金进行新药研发,在市场上看得见的都是一些老产品,多年来已经没有任何新药上市了,这也是企业效益上不去的一个根本原因,更是企业难以造就具备全面素质研发人员的首要原因。”该工程师又说道。在面对国内企业研发体制的过于封闭的环境下,许多企业研发人员无奈的被挤到边缘的角落。

  正如鲁先平博士所分析,中国不缺优秀的研发人才。而上述种种现象的发生,追其根源,还是在于体制老化,特别是培养机制。其实,首席科学官的职责按照范围分析,更像是一个企业项目经理,用项目经理的职责定义或许会使研发制度更加清晰,因为项目经理具备更强的市场性,这正是国内研发人员最为缺乏和值得锻炼的。那么到底该怎样选择“项目经理”?是选择工程人员、技术人员、市场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应该有一套为设立“项目经理”而建立起来的评估机制和培训机制。当然,具备全面的,专业的药品研发能力永远摆在第一位,而更应该加强的则是市场观念,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行政管理等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这一切的实现还是有赖于创新,这个20世纪以来中国最流行的词语。

  对于创新,喊得最多的除了政府部门、学校以外,恐怕就是企业了。确实,这个口号在上个世纪给予了国内企业更多的改革动力,很多企业通过转变产权制度、管理制度以及销售模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使得20世纪的中国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然而,当一个富有变革意义的口号开始成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口号”之时,口号也就是口号了。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国内的研发人员及时到国外研发中心充电也未尝不可。对于国内药品研发来说,目前最需要一个具备全面领导素质的人才。而对于具备潜质的人菜来说,也更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司培养机制,使得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