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上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科招生应控制规..
代表委员搭脉大学生就业
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
根据去年市妇联对上海10所高校近千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情况,半数女生认为自己在求职时遭遇性别歧视,六成女生和近一半男生认为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存在性别歧视,两成以上的女生将“自己找到的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归结为性别歧视。
此次“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妇联主席孟燕堃,上海交大的连涟代表,市政协委员、中共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王禄宁等人不约而同的提出,目前女大学生就业中受到的性别歧视仍旧存在,应当消除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法律制度应有所倾斜
孟燕堃代表和连涟代表提出,上海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那些积极招收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减税待遇。现在法律仅仅规定用人单位要做到男女平等,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概括性规定,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履行与否完全要看企业的素养。为此,连涟代表建议,可以效仿政府鼓励企业招收下岗工人的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招收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或者减税,以此来鼓励用人单位。
王禄宁委员也认为,这个问题首先应当从制度的角度来解决。她说,本市已经推出了生育保险条例,为青年女性拥有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机遇扫除了障碍。根据这个条例,妇女的生育成本不再被强加于雇佣企业,而是由社会来承担,这就消除了雇佣单位的额外劳动力成本,所以,雇佣女性员工的制度障碍已经不存在了。
女生要多做自身规划
连涟代表是上海交大的教师,在与女大学生的接触中她发现女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的规划远不如男生,思想上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她非常希望在全市推广交大的一些做法,比如通过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校联手设立各个层次的女性能力拓展基地,对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增强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王禄宁委员也送给女大学生一个忠告:选专业时应多根据市场需求。例如,很多女生都选择文科,结果文科专业中挤满了女生。鼓励更多女生选择非文专业,不仅可以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可以平衡劳动力配备的性别比例。
多给文科大学生实习机会
相对理工科学生,不少文科的毕业生发现自己找工作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对于这个问题,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周哲玮表示,并不能笼统认为所有文科专业都面临就业难,但部分基础学科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从招生上做文章。
文科招生应控制规模
周哲玮委员认为,哲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的培养目标应当不同于社会通用专业,主要针对科研院校,从招生规模来说应当有所体现。例如,上海大学去年哲学专业招生人数只有8人,其他一些基础学科的招生规模也都控制在个位数或者十来个人,整个大学期间,这些专业就按照学校、科研院所需要的人才来进行培养,到毕业时,大学教学和科研单位完全能够吸收。
而实行学分制,确保更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选课修读这些基础文科课程,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基础学科素质。
实习基地多增文科岗位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卢汉龙代表则认为,眼下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搞得非常火热,但岗位多是技术型的,很少有适合文科专业学生。
卢汉龙在上海社科院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们单位就很需要见习生,让这些学生通过一到两年的见习,协助某位专家完成某个课题,学生有了工作经历,用人单位也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比较长的考察期限。“我希望政府增加一些适合文科学生的诸如研究单位学术助手之类的见习岗位,让政府补贴用人单位。国外很多学术机构也都是这样运作的。”
“毕业即失业”缘于过高期望
面对部分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状,人大代表花蓓表示,即便在目前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只要摆正心态,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并不难。
多方营造大学生就业环境
花蓓是静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她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涉及三方面因素,政府、企业和大学生本身。
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青年见习计划,青年见习基地的建立,都是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举措。政府还对大学生见习提供房贴、车费的补贴。
企业方面,对大学生源也有一定的需求。很多大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能力有所发挥,就被企业留任。花蓓说,在青年见习计划中,有60%的学生留在见习企业。
期望值过高不肯就业
“政府的环境有了,企业的需求有了,剩下的就是大学生本身积极的、切合实际的就业愿望。”花蓓告诉记者,但从实际情况看,“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身岗位、薪资的期望过高,甚至是“面子”问题在作祟。
据了解,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是1500-1800元,与前几年相比,确实有降幅。“这是整个就业形势所决定的,但很多大学生却不愿意接受现状,没有3000元月薪,宁可闲在家里也不愿意放低标准。”花蓓对此深感担忧。
花蓓告诉记者,今年本市新增就业大学生可能达到10万,包括本地和外地来沪大学生,如果再加上原有大学生的岗位流动,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大学生更加要调整好心态。
薪酬太低很难在上海立足
实际薪酬低于期望值
小许(上海交大机械系大四学生)薪酬当然是我们很看重的,尤其对外地生来说还要负担房租,月薪低于2500元很难在这里生存,所以我们对薪酬的期望值基本都在3000元左右,高的则希望拿到4000元,而实际上不是这样,在已签约的同学当中,月薪高于3000元的不足半数。
目前上海虽然是户口与居住证双轨制,但很多外地学生仍期盼能拿到上海户口,现在上海的蓝表发放数量越来越少,一部分无法取得高薪又拿不到户口的同学来说,不得不转向其他城市。我们班已签约的同学月薪最高的是5000多元,签的正是苏州某家单位。
找单位重在专业对口
小赵(上海交大热能系大四学生,即将读研)我身边很多毕业生是非“五百强”的外企不去,这其实存在一个误区,去什么性质的企业,很重要一点是要看你学什么专业,像我们这种热能专业毕业后去向大多是电厂,而电力由国家掌控,所以国企给我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及待遇比外企私企要好得多。
文科硕士进退两难
小何(复旦大学哲学系研三学生)本科毕业时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了读研,现在研究生也快毕业了,学的是相对冷门专业,想留高校做老师,但没有博士学历不行,找其他单位吧,没有特殊专业技能,又是女生,用人单位也“嫌弃”我们年纪大了,再继续读博吧,社会上对女博士的世俗眼光又让我们不知所措,何况还要守几年校园时光,想想真不知道所措。
薪酬应该对得起学费
小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金融系大四学生)大学每年光学费就要一万元,加上日常生活费用,每年差不多是两万,毕业的薪水期望值却降了又降,不少同学提的月薪还不足2000元。如果真的是2000元左右,我们连这几年的读书成本都收不回来,在上海的生存也很成问题。薪酬最起码应该对得起学费,我们的要求很过分吗?(记者 王婧)
市人大代表、市人事局局长丁薛祥希望大学生:
调整心态 坦然就业
大学生应当对就业前景充满乐观,随着上海经济发展,上海就业岗位的容量也必然会增大,大学生应当调整好心态,积极就业。昨日,市人大代表、市人事局局长丁薛祥在市人代会上,就大学生就业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丁薛祥说,大学生人才作为本市人才资源的一部分,还是要通过市场资源来配置。随着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会进一步带动大学生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岗位未来的容量还是很大的。
丁薛祥认为,如果高校专业配置不合理,虽然目前没有大学生就业矛盾,但今后就有可能出现大学生就业矛盾。大学生必须调整心态,主动融入社会。
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
根据去年市妇联对上海10所高校近千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情况,半数女生认为自己在求职时遭遇性别歧视,六成女生和近一半男生认为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存在性别歧视,两成以上的女生将“自己找到的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归结为性别歧视。
此次“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妇联主席孟燕堃,上海交大的连涟代表,市政协委员、中共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王禄宁等人不约而同的提出,目前女大学生就业中受到的性别歧视仍旧存在,应当消除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法律制度应有所倾斜
孟燕堃代表和连涟代表提出,上海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那些积极招收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减税待遇。现在法律仅仅规定用人单位要做到男女平等,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概括性规定,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履行与否完全要看企业的素养。为此,连涟代表建议,可以效仿政府鼓励企业招收下岗工人的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招收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或者减税,以此来鼓励用人单位。
王禄宁委员也认为,这个问题首先应当从制度的角度来解决。她说,本市已经推出了生育保险条例,为青年女性拥有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机遇扫除了障碍。根据这个条例,妇女的生育成本不再被强加于雇佣企业,而是由社会来承担,这就消除了雇佣单位的额外劳动力成本,所以,雇佣女性员工的制度障碍已经不存在了。
女生要多做自身规划
连涟代表是上海交大的教师,在与女大学生的接触中她发现女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的规划远不如男生,思想上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她非常希望在全市推广交大的一些做法,比如通过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校联手设立各个层次的女性能力拓展基地,对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增强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王禄宁委员也送给女大学生一个忠告:选专业时应多根据市场需求。例如,很多女生都选择文科,结果文科专业中挤满了女生。鼓励更多女生选择非文专业,不仅可以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可以平衡劳动力配备的性别比例。
多给文科大学生实习机会
相对理工科学生,不少文科的毕业生发现自己找工作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对于这个问题,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周哲玮表示,并不能笼统认为所有文科专业都面临就业难,但部分基础学科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从招生上做文章。
文科招生应控制规模
周哲玮委员认为,哲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的培养目标应当不同于社会通用专业,主要针对科研院校,从招生规模来说应当有所体现。例如,上海大学去年哲学专业招生人数只有8人,其他一些基础学科的招生规模也都控制在个位数或者十来个人,整个大学期间,这些专业就按照学校、科研院所需要的人才来进行培养,到毕业时,大学教学和科研单位完全能够吸收。
而实行学分制,确保更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选课修读这些基础文科课程,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基础学科素质。
实习基地多增文科岗位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卢汉龙代表则认为,眼下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搞得非常火热,但岗位多是技术型的,很少有适合文科专业学生。
卢汉龙在上海社科院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们单位就很需要见习生,让这些学生通过一到两年的见习,协助某位专家完成某个课题,学生有了工作经历,用人单位也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比较长的考察期限。“我希望政府增加一些适合文科学生的诸如研究单位学术助手之类的见习岗位,让政府补贴用人单位。国外很多学术机构也都是这样运作的。”
“毕业即失业”缘于过高期望
面对部分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状,人大代表花蓓表示,即便在目前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只要摆正心态,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并不难。
多方营造大学生就业环境
花蓓是静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她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涉及三方面因素,政府、企业和大学生本身。
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青年见习计划,青年见习基地的建立,都是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举措。政府还对大学生见习提供房贴、车费的补贴。
企业方面,对大学生源也有一定的需求。很多大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能力有所发挥,就被企业留任。花蓓说,在青年见习计划中,有60%的学生留在见习企业。
期望值过高不肯就业
“政府的环境有了,企业的需求有了,剩下的就是大学生本身积极的、切合实际的就业愿望。”花蓓告诉记者,但从实际情况看,“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身岗位、薪资的期望过高,甚至是“面子”问题在作祟。
据了解,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是1500-1800元,与前几年相比,确实有降幅。“这是整个就业形势所决定的,但很多大学生却不愿意接受现状,没有3000元月薪,宁可闲在家里也不愿意放低标准。”花蓓对此深感担忧。
花蓓告诉记者,今年本市新增就业大学生可能达到10万,包括本地和外地来沪大学生,如果再加上原有大学生的岗位流动,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大学生更加要调整好心态。
薪酬太低很难在上海立足
实际薪酬低于期望值
小许(上海交大机械系大四学生)薪酬当然是我们很看重的,尤其对外地生来说还要负担房租,月薪低于2500元很难在这里生存,所以我们对薪酬的期望值基本都在3000元左右,高的则希望拿到4000元,而实际上不是这样,在已签约的同学当中,月薪高于3000元的不足半数。
目前上海虽然是户口与居住证双轨制,但很多外地学生仍期盼能拿到上海户口,现在上海的蓝表发放数量越来越少,一部分无法取得高薪又拿不到户口的同学来说,不得不转向其他城市。我们班已签约的同学月薪最高的是5000多元,签的正是苏州某家单位。
找单位重在专业对口
小赵(上海交大热能系大四学生,即将读研)我身边很多毕业生是非“五百强”的外企不去,这其实存在一个误区,去什么性质的企业,很重要一点是要看你学什么专业,像我们这种热能专业毕业后去向大多是电厂,而电力由国家掌控,所以国企给我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及待遇比外企私企要好得多。
文科硕士进退两难
小何(复旦大学哲学系研三学生)本科毕业时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了读研,现在研究生也快毕业了,学的是相对冷门专业,想留高校做老师,但没有博士学历不行,找其他单位吧,没有特殊专业技能,又是女生,用人单位也“嫌弃”我们年纪大了,再继续读博吧,社会上对女博士的世俗眼光又让我们不知所措,何况还要守几年校园时光,想想真不知道所措。
薪酬应该对得起学费
小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金融系大四学生)大学每年光学费就要一万元,加上日常生活费用,每年差不多是两万,毕业的薪水期望值却降了又降,不少同学提的月薪还不足2000元。如果真的是2000元左右,我们连这几年的读书成本都收不回来,在上海的生存也很成问题。薪酬最起码应该对得起学费,我们的要求很过分吗?(记者 王婧)
市人大代表、市人事局局长丁薛祥希望大学生:
调整心态 坦然就业
大学生应当对就业前景充满乐观,随着上海经济发展,上海就业岗位的容量也必然会增大,大学生应当调整好心态,积极就业。昨日,市人大代表、市人事局局长丁薛祥在市人代会上,就大学生就业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丁薛祥说,大学生人才作为本市人才资源的一部分,还是要通过市场资源来配置。随着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会进一步带动大学生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岗位未来的容量还是很大的。
丁薛祥认为,如果高校专业配置不合理,虽然目前没有大学生就业矛盾,但今后就有可能出现大学生就业矛盾。大学生必须调整心态,主动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