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杨兴平的融合术

杨兴平的融合术

黄浦江的风卷席着纷繁的雪花,这是即将离去的冬季后献给上海初次的浪漫。

  2005年2月17日。刚从美国过完春节回到中国的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CEO杨兴平面对《经济》记者的镁光灯,刻意摘下了眼镜。

  2002年8月22日,梦断美利坚的杨兴平在武汉重新上路,成立多普达公司;在之后长达3年的时间里,多普达孤独的领跑于智能手机市场,饱受"先驱"、"先烈"们的质疑。

  多普达是一个系统集成厂商:操作系统是微软的、核心处理芯片来自英特尔、设计加工依靠台湾宏达、生产牌照来自CEC(中国电子集团)。这就意味着,多普达非但没有核心技术,而且制造成本畸高。

  2004年12月,在多普达818手机的新闻发布会上,杨兴平宣布该年销售量突破13万台,盈利1000万元,业界也传出消息:家电大鳄长虹、手机巨头波导有意入主多普达,一时间,"苦涩"的多普达成为了众相追逐的"香馍馍"。

  杨兴平认为,"单纯从终端上来讲,多普达不如诺基亚;从内容提供上,多普达不如新浪;在芯片上,Intel和TI绝对是专业的。但是把这些东西都组合到一起时,可能多普达做得最好。"   

  悟道

  1999年前后,互联网泡沫在美国达到巅峰。随着互联网的风头的退去,风险投资转向无线互联网,WAP成为最为时髦的话题。WAP是基于手机上网,其卖点就是所有的通信公司们都可以用这个平台。

  此时的杨兴平在思考,手机的未来是什么?电脑的未来是什么?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三国演义》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IT行业里会不会有如此大势呢?

  杨兴平进一步想到,如果把电脑、手机、互联网等行业都融合到一起,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数据平台,推出新的智能终端,就会让对手难以模仿——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隔行如隔山,对手要对这3个行业都有足够深刻地了解——这也便产生一个新的产业。杨兴平把他叫做"01"产业。

  事实上如今人们已经看到,WAP的兴起和3G的到让手机和互联网之间形成了有机的链条;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致使手机取代电脑只剩下电池和输入技术;在500万像素的摄像手机和数码相机、摄像机之间选择,只剩下价格的鸿沟......这一切,未来三五年间将是会被突破的,"Your world in one"势在必行。

  按照这个思路,杨兴平当时所在的PIXO公司——这个来自苹果、网景、GAP、微软以及SUN所组成的"多国部队"开始超越了WAP的思路,谋求将手机界面和操作系统统一,让会使用诺基亚的用户也会使用摩托罗拉。基于这个想法,PIXO想要开发出全新的平台,力求手机数据业务上的统一,这是一个从语音到数据的根本转变,一个强大的智能终端成为PIXO的目标。

  在一次公司内部聊天时,来自苹果公司的技术人员谈到:苹果公司1990年推出的世界上首部掌上电脑——"牛顿"。这给了杨兴平巨大的震撼,杨兴平所期冀的正是类似"牛顿"的智能终端。但"牛顿"的技术是超前的,销售却是失败的。

  杨兴平的想法获得了日本一家手机连锁店几千万的投资。但杨兴平找到三星和诺基亚,希望能在其产品上使用他的技术,结果却没有成功,那时候人们只认WAP,杨兴平的一个同学极其推崇WAP,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平台,结果同学的公司从一家运营商那里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注资,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然而WAP很快就失败了。杨兴平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WAP是用传统的通信工具获取数据业务,这是不现实的,WAP所欠缺的是一个强大的智能终端,这也正是后来杨兴平致力于创立多普达的原因之一。

  2000年,PIXO成功地开发出了数据平台。杨兴平拿着这个平台找到日本的运营商、韩国的运营商、美国的运营商,给他们谈数据业务统一的重要性,结果没有成功。

  杨兴平决定回国一试,此时中国移动正在进行GPRS的测试,联通的CDMA也在摩拳擦掌,两家公司都想以自己的新网络开展数据业务,都对杨兴平的数据平台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谈判

  2001年2月的一天,杨兴平来到广东移动的办公大楼。

  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这样的产品,杨兴平用iPAQ演示自己的想法给移动的人看(iPAQ是一个没有通话功能的掌上电脑,需要添加一个背夹才可以具备通话功能)。

  融合的可以造就一个出色的企业,广东移动将信将疑,杨兴平用日本DOCOMO公司的经营方式来说服广东移动。

  杨兴平很推崇DOCOMO,因为它的数据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是做得最成功的。DOCOMO的成功之处就是创立了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利益分享的合作模式,和众多的手机生产厂商、SP一起打造出了非常人性化、非常便捷、非常简单的数据内容,让业界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商机。

  但DOCOMO走出日本后遭到了失败,先是将12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美国市场全军覆灭,接着进军欧洲,同样遭受滑铁卢。杨兴平认为,DOCOMO最大的失败是犯了日本企业的通病: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平台上,机械化的操作,对当地的国情不了解,这些决定了DOCOMO的成功无法在日本以外复制。

  杨兴平提高语调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移动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杨兴平认为,中国移动在中国的成功在全球范围内是能被复制的。中国移动的市场最大、规模最大、盈利最好,排除其企业的国有性质,只要吸取DOCOMO的教训,在终端、平台的搭建以及标准的确立上,采用的更为开放的形式,应该说中国移动挥师全球无人争锋。

  "当务之急是,中国移动应该踏踏实实的将国内的数据业务做好。这对中国的终端制造企业而言,也意味巨大的机会,可以伴随着中国移动的发展而壮大起来。"杨兴平喝了口水,才将葫芦里的药掏出来:"中国移动缺什么?是一个无线互联的平台;这个平台如何搭建?我这儿有现成的。"

  杨兴平一平一仄的旁征博引打动了广东移动,在仅仅一个小时的演说结束之后,广东移动立马提出签订合作协议。

  杨兴平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写,广东移动说我来写。协议写到下午两点,一经写好便立马签订了。



  豪宴

  平台搭建起来之后,紧接着就是终端的制造。先前见识过三星、诺基亚冷遇的杨兴平决定自起炉灶。2001年9月,杨兴平回到中国招兵买马,诞生了多普达。2001年底,包括多普达第一任市场总监高宇、第一任销售总监申晓军在内的创业元老加入了杨兴平的团队。

  杨兴平的组合堪称IT领域最为豪华的DIY。

  在CPU的选择上,杨兴平找到了Inter和德州仪器;显示屏则找到了索尼;电池则选择了三星;没有手机牌照,杨兴平找到CEC(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武汉中原过去是搞军工通讯的,CEC希望它和多普达合作实现军转民,没有太多额外的条件,也不参与质量控制和管理。2002年初,杨兴平与武汉中原签约,中原电子获得了多普达51%的股份。在操作系统上,杨兴平选择了微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于业界最为关注的资金问题,公开的消息是:开曼基金是多普达的股东之一,注资金额为5000万元(经证实,开曼基金并未注资);而台湾首富台塑董事长王永庆的女儿、有着芯片小巨人之称的王雪红是多普达的股东之一。

  至于王雪红为什么会投资多普达一直是一个谜。一种说法是,杨兴平和王雪红有同窗之谊。据查证,王雪红毕业于加州柏克莱大学,很明显两人不是同学,但王雪红和杨兴平在念书时就结识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经证实,2001年7月,杨兴平在美国结识王雪红,王雪红旗下的宏达国际一直在为康柏IPAQ掌上电脑做OEM。王雪红认为,掌上电脑没有整合通讯功能是一大市场空白,宏达国际的硬件产品和杨兴平的软件平台是最佳组合。于是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双方先后在上海、台北、硅谷见过五次面,最终敲定了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王雪红作为多普达的大股东之一,拥有多普达品牌,杨兴平作为品牌创始人、职业经理人,拥有部分股权。

  2002年4月,多普达首款686样机下线;2002年8月22日,多普达通讯公司在武汉正式宣告成立。杨兴平在160多个Logo方案中选择了五个圈配三个点(dopod的变形)——5个圈也代表着奥运的五环,即代表了全球的概念;dopod两边各是英文do,是"做事情"的意思,中间是p,P代表了电话(phone),也代表了电脑(PC),也代表了平台(platform),更代表了人(People);0和1是三个产业(电脑、通信、互联网)的共同语言。杨兴平认为,五个圈三个点代表了多普达的理念,也代表着他的"融合"美梦。

  资金之忧

  然而,多普达之路并不好走。

  据了解,目前国内用户中60-70%是新增用户,而这其中60-70%是低端;在另外30%中以换机为主,又只有一部分高端用户,而其中又只有一部分是男士用户,智能手机的市场相当小。

  曾经担任多普达销售总监、神达通讯事业部总经理的申哓军认为,"多普达的亏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智能手机大势还没起来,多普达还需要等待。"神达电脑总经理李敬平更直言:智能手机的春天将在2006年来到,神达也一直在培育市场。

  作为智能手机市场急先锋的多普达,一方面投入巨资培育市场,一方面却以陈旧的渠道——"省级代理制"在市场厮杀。省级代理制是传统手机常用的渠道模式,但智能手机是"小电脑",功能、维修等等人员都需要专门培训。因此,多普达在渠道上的投入远比传统手机花费得多。

  为了打造高端的品牌形象,多普达一直给人以财大气粗的感觉。先是686借势《英雄》,开创和电影捆绑销售的先河,广告铺天盖地;在2003年底推出的515,多普达更是请来影帝陈道明代言。据了解,此项花费就在2000万之巨,而和《英雄》的合作其花费更甚。

  强大的广告攻势为多普达迅速的树立起高端的品牌形象,但资金是个问题。杨兴平曾透露,前期投入仅仅在5000万元,而首期广告费用就突破8000万元。

  据台湾媒体报道,多普达是王雪红以个人名义投资设立的,其初衷是为了配合宏达国际在内地的品牌布局。据了解,宏达国际内地投资额度定在300万美元以内。

  有报道宣称,杨兴平在2002年曾透露多普达的前期投入在8亿元左右。杨兴平不得以首次公开资金状况:"我所说的8亿,是第一年投入研发金费1—2亿,第二年培育市场投入1亿,然后上市融资5—6亿"。

  由此可见,多普达到位的资金仅在3亿元以下。  

  3G前夜

  杨兴平坦言,他带领着多普达一直在做铺路石的角色,也许后来的人会踏在他的身上走过,但他别无选择,因为只有创新才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潮流的领导者。

  杨兴平理想的进程是这样的:第一步,建立一个高端的多普达品牌;第二步,全方位占领市场;第三步,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4年上半年,杨兴平大刀阔斧的对原有渠道继续细分,在手机销售终端旁建立手机加油站,在全国建立上百家形象店;其次,多普达开始尝试直销,直接供货给地方上一些有实力的零售商,让零售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这种联合捆绑销售力度的支持是任何渠道不可能做到的",杨兴平喜形于色。

  2005年,中国将进入3G前夜。杨兴平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基于目前智能手机的发展,运营商可以在3G上马之前的2.75G时代充分预热。

  从全球的情况来看,中国3G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方面是来自中国政策层面的制约,考虑到TD-SCDMA还不够成熟,没有办法迅速商用;一方面,作为运营商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此犹豫不决。运营商更多的是考虑运行3G网络需要投入近千亿的资金,如果无法取得良好的收益,对运营商而言意味着赔了夫人又折兵。目前欧洲的3G运营商日子都不好过,日本和韩国做得比较好,因为其前期的数据业务准备比较到位。

  2005年1月,中国移动再发力,推出代表时尚、尖端科技的"新奇特"智能手机定制,按照杨兴平的说法,2004年多普达推出了6款智能手机,并获得了盈利,似乎证明目前市场培育已经初现成效。

  据国内电信业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发布一项预测认为,目前智能手机市场正以每年3倍速度快速增长,2006年之后,由于3G网络商用后的推动作用,智能手机将进入一个爆炸性的增长期,国内智能手机的保有量将达到2500万台。

  一位英特尔公司的高层透露说:2004年之前,英特尔获得的手机芯片订单则仅仅是来自摩托罗拉和多普达,目前,包括飞利浦、夏新在内的很多传统手机厂商,都第一次向英特尔下了订单。

  据了解,多普达良好的市场表现吸引了长虹、波导以及武汉邮电科学院,希望收购抑或合作,但杨兴平表示,合作的先决条件是:保证多普达品牌,并让多普达完全控股。至于合作伙伴的选择,杨兴平表示和波导合作的可能性最大,多普达看重波导的手机经验以及渠道。

  与此同时,原多普达高层向记者透露,关于多普达内部的更深次的问题将在未来一两年内浮出水面。不知道,这对杨兴平来说,是喜是忧?

  原载:《经济》杂志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