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调营销步入歧途
营销又是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的,脱离了企业,营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营销只有充分发挥出“营销”对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营销”才称得上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营销”,这种“营销”也才是真实的“营销”。
营销与企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是,中国空调营销已经严重脱离了正常的跑道,步入歧途。这种现况值得所有空调企业警戒并及早采取措施防范。
空调营销串联着空调企业和消费者,其作用有两个:一是将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没有被满足的消费需求,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福利,能够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二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企业赢利的目的,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空调营销要真正体现出自身价值,其核心必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确实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二是企业要实现赢利,可以获得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但是,在中国空调营销中,这两点都没能体现出来,甚至已经严重步入歧途,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首先,从第一点来看,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确实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对于空调消费者来说,他们未被满足的(最基本的)消费需求是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空气调节”,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制冷、制热”,在夏天酷暑的时候能够快速降温,在冬天严寒的日子里能够快速制热,其他如所谓健康、静音、节能等等,虽然也是消费者购买空调时考虑的因素,但对于空调消费者来说,他们最看重的、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现实需求就是“制冷制热”。
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最简单的道理,可偏偏我们那些所谓的营销总监、专家学者就是搞不明白,偏要将中国空调营销的重心放在“健康”、“节能”、“噪音”、“变频”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要素确实很重要,但能重过“制冷制热”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吗?当然不可能。企业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从而为自己在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提出这些概念,无可厚非;但是丢下这个最基本的要求,而去追求那些超出了普通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高端概念”,是一种典型的“舍本逐末”的做法,也是严重偏离中国空调正常营销之路的。
问题是,太多的空调企业学会了这一招:忽略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去追求那些“冠冕堂皇”的、“个性化的”的、“低投入高回报”的“高端需求”。这里,空调营销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中国空调市场并不成熟,而是正处于成长期,市场容量正不断扩大,空调产品日益被普及;同时,越来越多的空调企业加入这个市场参与竞争,加上科技的不断进步,空调产品价格必然会日趋下降;随着空调价格下降,空调产品普及的步伐大大加快。对整个空调消费群体进行分类,真正属于那种富豪级的消费群体并不大,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普通工薪阶层,这部分消费者购买空调,更看重的是价格,对于那些“健康”、“变频”等概念并不感冒;其次,空调产品降价太快,即使是再有钱的人,分析其心理因素,也是不乐意购买那些快速降价的产品,高端市场容量有限;最后,从这些高端产品本身来讲,更多的是企业的一种自我炒作,产品技术丝毫显示不出“高档”之处,甚至在许多地方,还不如其他“低档次产品”呢。
2003年上半年,中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疫情,“健康”类空调应运而生,而从笔者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显示,绝大部分“健康”空调并非“健康”的,至少与许多品牌自吹的相差甚远。
何谓“健康空调”?凡是含有杀菌、除菌、杀毒、抗病毒、换气、产氧等原材料或部件的空调产品,均可以被企业自署为“健康空调”,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空调品牌的产品中都含有以上“健康”原材料或零部件,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所有空调都是“健康”空调。因为中国还没有健康空调标准,没有具体的消毒杀菌指标数,即使是中国家电协会在8月份公布的“首批抗菌抗病毒空调名单”,也是依照各个空调厂家提供的部件进行检测的结果,而非整机检测结果。笔者在市场上进行过多番调研,并亲自解剖了多个知名品牌的“健康空调”,检测的结果是这些“健康空调”的“健康”材料仅仅是两层活性炭网,加上一个冷触媒,连HEPA网都没有,甚至还不如三四年前“普通空调”的“杀菌消毒”功能,毕竟,那时的过滤网都有三四层,而且质量明显好于现在的过滤网,此外还有负离子发生器、电子集尘器等部件。
“健康空调”以炒作出名,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他高端空调产品大多也逃脱不了这个圈子。“变频空调”有阵子在中国市场热炒,众多业内大腕预测变频空调将成为空调市场发展大势,结果是2003冷冻年度市场份额急剧下降30%多,因为变频空调对电压要求很高,而中国电网很不稳定,严重影响到变频空调在中国市场上的拓展。市场上所谓“静音”空调,拿到检验单位去测试一下,噪音可能比杂牌机“音响”还大呢。
如此质量的高端空调产品,自然无法令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富裕一族满意了,更不可能吸引普通消费者了。但是,众多的空调企业仍然乐此不疲,时刻不忘在中央台黄金时刻亮亮相,“吸引眼球”,同时不忘打击杂牌企业,说他们产品品质低劣,只能靠低价劣质来捣乱市场。这样的营销能有效果吗?偏离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脱离了实际市场,这样的空调营销只剩死路一条。
话说第二点,营销要为企业创造利润,为企业获得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机遇。这令我想起两个故事,一是国内某著名家电企业老总给下属鼓劲,只要下属在2004冷冻年度将空调销量做到200万,就拿出2个亿用于补贴空调亏损,即赔本赚销量;二是某新生品牌刚进入空调市场,就对外宣布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三年内做到行业前三,五年内做到世界前五!
这可能吗?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瞎扯蛋呀。
两个故事都与企业获得利润、继续生存和发展有关,并从另一侧面验证了中国空调营销已经深陷歧途。
第一个故事中的主角,为了获取市场销量,可以做亏本的生意;下属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当然是在市场上持续不断的降价,直至降到公司销售产品不能赚到一分钱,甚至还要倒贴员工工资、奖金和福利,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市场秩序越来越乱,最终必然离不开灭亡的道路。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角,其营销方式也是“低价策略”,将产品价格尽量压低,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以低价来冲击市场,争取在短期内获得较大市场份额,然后通过规模效益来打压其他竞争对手。表面上看来,颇有道理,事实上却是完全行不通的。
家电业内真正通过低价策略来占领市场、获得领先优势的企业只有两家:一是彩电业霸主——四川长虹,二是世界微波炉大王——格兰仕。但他们的成功来源于机遇凑巧,而且当时的市场环境与现今空调业的市场环境迥然不同,拿最简洁的话说,那时,中国家电业各个产业都是“暴利产业”,现在呢,几乎都是“微利产业”了;再说,消费者日趋理性消费,厂商都要谋求市场利润,政府也不希望企业自相残杀,整个市场一片混乱。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空调营销不能沿袭彩电业和微波炉的低价策略走下去。
不过,为了早日完成“洗牌”大业,建立正常而有序的市场秩序,各个空调企业仍然是义无返顾的踏上了“低价洗牌”的征途中。
如果空调企业完全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依照“物美价廉”的原则提供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那么,虽然短期内中国空调业会遭遇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问题是:空调产品价格低廉,而产品质量也低劣,这就是中国空调营销的现况。“低价劣质”产品的大量泛滥,使得中国空调营销远离正常轨道,步入歧途。
许多二三线品牌及杂牌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多的利益,不惜自我贬低身份,加入到生产“低价劣质”空调产品的行列之中。他们不是从营销渠道、广告宣传、终端促销方面着手,而是将全副精力放在降低生产成本之上。
这些企业通常的做法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偷工减料,将大量的附件功能去掉,只剩下单一的制冷、制热功能,有些甚至连遥控器都没有了。此外,如果空调产品原本采用3-4层过滤网,那么现在很可能只有1-2层过滤网了,甚至就是一层薄薄的防霉过滤网。
二是以滥充好,以劣充优。最典型的莫过于采用质量不过关的压缩机,早期大多数企业的空调压缩机均是进口压缩机,而现在进口压缩机已经很少见了。
三是大量采用替代原材料和零部件,这方面连某些合资品牌都不能幸免。近年来在国内空调市场上表现抢眼的某合资品牌,空调器内的许多钢板被用塑料板代替了,当然隔热效果也差多了。其他还有冷凝管、毛细管等部件也大量的被劣质产品替代。
这些劣质产品大量泛滥,无疑使得中国空调营销在歧途上步步深入,难以挽回。
2003年上半年,在中南某省的一次名牌空调大抽查中,20余家中外知名空调品牌参与比拼,标称额定制冷量为3200W的1.5P空调,实测制冷量达到国家标准(3050W)以上的空调品牌仅有5家,其他多在2900——3000W之间,有3家企业的空调产品实测制冷量竟然在2800W以下。大量低价劣质空调产品充斥市场,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大量后遗症,更严重影响到整个空调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4冷冻年度已经开始,中国空调行业如果想继续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扭转目前进入歧途的中国空调营销,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否则,中国空调市场永远不会成熟,中国空调企业永远不会壮大!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