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方正真相 中国第一校企急速转型

方正真相 中国第一校企急速转型

  "2002年9月,在苏钢厂庆45周年时,苏钢发生了生存危机。今年5月29日,我获悉北大方正将全资收购苏钢集团……"张永久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冯七评。张是苏钢加油站的一名普通工人,而冯则是代表方正利益的现任苏钢董事长。

  "我只要我想要的那个方正"。祝剑秋2001年从方正辞职赴上海休假时对一个记者说。祝剑秋是方正科技集团股份公司的前总裁,现在担任朝华科技的总经理。

  "方正成立至今,已经有17年历史,方正今后能够有170年的历史吗?""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延续百年、基业常青,而有的却只是昙花一现?"在北京大学东门外新建的方正集团大厦9层,魏新对记者说。魏2001年11月开始担任方正集团董事长,更早的时候是北大高教所的教授。

  方正已非当年的那个方正。就像中国经济5年来快速增长转型一样,方正这个中国第一校企已变得结构复杂、体系庞大,任何想用老眼光审视方正的人都感到困惑茫然。而这个增长的机器在急速转型的每一个瞬间,总是从身躯中甩出一些不匹配的零件,在IT界和资本市场制造一阵喧哗。尤其是最近两年,方正在证券、信托、地方银行、钢铁、原料药等领域连续收购,让那些习惯于以中关村标准来判断方正的人莫名惊诧!方正到底会变成什么? 

  更有价值的,是方正能变成什么?是去发现推动方正能够变化的那种力量。这对每一个写作者都是一种诱惑。

  时为2003年12月1日,方正历史上最为平静的一天,魏新接受了采访。

1、一种预先设定的逻辑

  不管采用何种标准,今天,对方正历史上重要的最近四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年11月是分割点。那个月份,上海高清对方正科技(方正集团控股上市公司600601)的股权争夺结束;魏新由集团副董事长升任董事长正式走上管理前台。

  方正此后进行的一系列投资决策,基本在一套全新的董事会决策机制上实现;而此前,方正的董事们忙于旗下两大子公司板块的控制体系,外界纷纷关注方正科技、方正电子,谁也不知道方正集团做什么业务?

  在四年前,方正创业团队正式分裂,从而宣告一个意见纷纭的时代来临。王选遭遇"逼宫",张玉峰隐退美国,学校作为唯一股东改组了方正集团董事会,以教育家著称的闵维方副校长代领董事长职位,魏新则作为闵维方的助手,以副董事长身份介入方正管理。

  这是一个过分民主、有些散漫的商业机构,学者、老师、商人和职员互为同事。技术的领先性和优越感使他们能够粗放地赚钱,但在更复杂的投资决策时,内控机制的匮乏却容易使团队成员产生算计和猜疑。即使魏新已经介入方正的2000年,他仍不能对照排系统或PC业务有过多的发言权,眼看着这两大体系走得越来越远。

  A、魏新的设计

  情况在两年前改变。魏新说:"2001年,我在与王选老师进行一次有关董事会工作的谈话中,认为方正虽然很辉煌,但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方正要发展,就要走多元化道路。"

  魏新认为方正照排系统固然先进,但市场容量有限,并且不能像WINDOWS操作系统那样不断升级换代。对于支撑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来说,仅靠激光照排是不够的。"虽然方正过去也尝试了一些多元化,但缺乏规划,大多是顺势而为。集团投资了很多领域,但管理粗放,缺乏统一的控制体系,不少项目是搞技术的老师顺手操作,根本就不是一个现代公司的管理。"

  2001年10月,在魏新正式担任集团董事长前夕,他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关于方正集团发展战略的思路和企业文化重塑的报告》。"经过长达数周的讨论、交流,董事们最终达成了共识,要改变方正的战略和文化。"魏新回忆说。

  他着重指出,王选教授在董事会讨论期间特意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赞成集团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道路;我同意"专业的事情应当由专业的人来做"。

  现代汉语的这种简缩表达实际在表明两个意思:方正是个科技企业,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但也要重点搞一些其它产业;一个企业仅由科技人员管理是不够的,要引入其它人才形成综合的经营管理能力。

  魏新对方正多元化模式的表述是:"坚持以IT为主的高科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同时结合金融资本,有选择地介入一些传统行业。"转变为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利用直接或间接融资市场,在高技术产业之外投资收购一些传统产业。

  具体是哪些产业?魏新认为要看机遇、看条件。"关键是统一思路,有了这个思路,具体的发展就可顺理成章。"作为一个管理学的教授,魏新对公司的规划是学者式的。

  B、方正的现实选择

  2001年的方正已经在高技术领域和资本市场实现初步布局--香港方正控股(0418.HK)、上海方正科技两间上市公司分别包括了方正旗下的方正电子(激光照排系统)和方正计算机两个核心板块。1999年方正集团收购组建了方正奥德,2001年以后组建了方正数码(0416.HK)并借壳上市。

  但问题已经在这两年中暴露。方正控股连续亏损,方正科技遭遇"举牌",方正数码尚无赢利,集团虽然介入了一些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比如飞亚达、深大通,但这仅仅是一种尝试而已。

  魏新希望方正的财务变得稳健,从而避免遭受高科技企业惯于遭遇的高风险。在2000年网络泡沫缩水之时,硅谷死掉了一大批技术型企业,中关村的失业CEO也增加了许多。

  传统产业能够让方正财务变得稳健,而高技术行业创造着最多的销售额和现金流量。魏新认为,方正无论怎样多元化,都不可能放弃高科技概念,这面技术大旗对方正涉足传统行业有益无害。

  多元化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方正副董事长、方正研究院总裁肖建国说:"不要光盯着方正的多元化,中关村也有知名IT企业在搞多元化,总量比方正还要大。"这些企业中最有名的是联想,联想控股近年在地产、餐饮、传媒方面的投资总额超过了30亿元。

  但联想的多元化投资由创业元老柳传志亲自主持,方正多元化却由后来者魏新提出。魏曾在美国学过资本运作、投资购并,因此,方正多元化就形成了鲜明的"魏氏风格"。

  这也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魏新之所以加入方正,首先是为了解决这家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而后是求发展--对当时的方正来说,前者比后者更为迫切。因此魏新先行"新权威主义",而后"资本运作"。这种犀利的风格不是方正与生俱来的。 



2、虚置的总部和新权威主义

  1999年前董事长张玉峰离开方正集团,王选从香港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职位退下,方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使在张、王合作的1998年,方正集团董事们的主要工作仍然具体地分配在方正电子、方正电脑等子公司的经营和上市工作上,集团总部更像一个宏观协调部门而非首脑机构。到2001年,FOUNDER.COM这个网络域名甚至仍在方正电子名下,集团总部的网站要使用这个域名,还得不断地申请。

  上市公司与集团自然在财务上相对独立,但市场推广、品牌推广、人事管理、业务考核等作为一个企业集团应该具备的统一性却近乎缺失。集团董事们分别兼任着不同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董事或子公司的总裁,在统一决策中的矛盾与隔阂难免滋生。

  2001年上任的魏新被外界称为"实力派"、"新权威主义者",这种有些夸大的称呼倒是描绘了魏新的某些做法。他的观点是--集团董事"要关心集团层面的事";"控制权上移,经营权下放"。

  在这种简明扼要的总结语背后,是一套从复杂斗争中提炼出来的经验,甚至公开到了与子公司老总撕破脸皮的程度。直到今天,魏新仍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愤。

  A、祝剑秋发难

  2001年方正科技的股权争夺,是方正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从表面看,是先后四家公司购入方正科技股票,造成所谓"举牌"声势;实际上,方正科技董事会人事调整激化了集团与子公司的矛盾,而那些介入者多多少少炒作了一把方正科技的股票。结果是祝剑秋离职,方正集团正面增强了控制力,负面是在中小股东和证监会那里丢了面子。

  核心的几种说法是:张玉峰虽然离开方正,失去了在方正控股的席位,但通过祝剑秋仍然影响方正科技;而祝本人认为自己"与集团在发展目标上不一致",并向外界泄漏了集团董事们的意见分歧。最后方正集团认为祝"搞分裂"、"闹独立",将其从集团免职后,通过重组上市公司董事会促使祝本人辞职。

  不管当事人如何解释,方正科技事件暴露了集团董事会的脆弱。时为副董事长的魏新和作为集团总裁的张兆东要通过媒体来发表对于子公司领导的不满,可见内部通道事实上被堵塞了。

  事后接任方正科技权杖的管理班子中的另一位当事人说:方正科技股份公司在上海的总部仅仅30来人,对旗下惟一核心资产--方正电脑公司缺乏管理。上市公司的大小事务在方正电脑总经理会上解决,这使集团与自己的PC业务之间隔了一道"防火墙",更谈不上集团对电脑公司的管理。

  祝剑秋当时既担任方正科技副董事长、总裁,又担任方正电脑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无怪乎他可以以"诸侯"身份向总部发难。

  B、保护上市公司

  柯林·卡特尔在《重新开始》中写到: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是至关重要的,董事会的许多时间是花在试图想起上一次董事会开会的内容上的。而魏新开始试图为方正建设这样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

  试验是从方正科技入手。首先魏新2001年7月进入方正科技董事会,一起进去的包括过去资本市场的盟友、后来的下属李友。李友后来担任方正科技董事、执行总裁,具体操作方正科技的整合工作。

  一套从上到下的监控体系在上市公司形成,下属的产业公司由一个分拆成三个,并在上市公司层面构造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四大业务平台,建立了信息、行政、财务等运营平台。这些横向和纵向机构直接向上市公司董事会和总裁负责。

  方正科技的财务状况在两年中得到改变, 2003年6月成功配股募集6亿元资金。这更多是结构调整带来的财务贡献,随着相对独立的方正电脑公司被分拆削权,更多沉淀在二级公司中的资金反映到上市公司的账面上。同期,方正电脑并没有因为内部调整而丧失市场份额,2002年它的PC总销量稳居全国第二、亚太五强的位置。

  "很多人都劝我不要调整(祝剑秋),那会冒风险。但我认为如果不调整当年的财报就做不出来了。"魏新回忆说。在2001年6月他顶着一些压力免去了祝剑秋,祝也带走了几十个方正旧部,但"八、九月的PC销售达到了历史新高"。

  2003年6月,魏新和李友从方正科技管理一线退出。此时魏新已开始将方正科技的整合经验推广到整个集团。随着新总部大楼落成,方正主要下属公司的总部纷纷搬入,魏新认为,集团董事们已经不用在二级公司直接担任一线管理职务了。

  C、重建总部

  在方正涉足金融、基础产业,推进多元化的同时,大方正在集团层面开始组建四大产业控股公司,并准备在今年12月30日挂牌。分别是--

  方正产业控股集团(资本金12亿元,含方正科技、西南合成、苏钢等有形产业);

  方正金融控股集团(资本家10亿元,含武汉三家金融机构、方正证券、成都商行);

  方正软件控股集团(原方正香港控股、方正数码、方正研究院、日本方正及其他技术产业);

  方正投资公司(方正投资的其他公司)。

  集团董事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担任这些新设控股集团的负责人了。当然,个别上市公司和一些特大型企业可能会有例外,比如魏新目前还兼任方正科技的董事长一职;张旋龙仍然担任方正香港控股的董事局主席;肖建国现在成了方正CTO;而张兆东仍然担任集团总裁。

  从方正科技提拔上来的李友被委以负责具体执行的任务,他的头衔是方正集团执行总裁。在总裁班子其他成员中,有4个人各自负责四大控股集团,另外两个负责财务、行政、人事、宣传等公共平台。

  "控制权上移,经营权下放",这是魏氏"新权威主义"的一个原则。而"五个统一"则是指:财务统一、人事统一、投资管理权统一、品牌推广统一、内控统一。这些含义深远的商业词汇描绘了一种组织,依照这些线索可以从它的顶部直接透视到底部。虽然很多公司早已采用了这种模式,但对方正来说,这种塑造是脱胎换骨的。

  到这个时候,方正集团的董事们就可以像柯林·卡特尔说的那样,开好每一次董事会,"想想上一次讨论的是哪些话题"。



3、后王选时代的技术图谱

  方正的确已非当年的那个方正,金融板块、传统产业32%的销售比重使方正更象一个综合性商社,而非一个纯粹的技术企业。但在魏新的表述中,高科技依然是核心;肖建国说 

  "方正在追求原创技术";李友强调方正IT产业巨额的销售额和高利润。但方正集团会沿着高技术道路继续下去吗?当外界被方正投资金融、钢铁、药业的各类消息搞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方正到底准备怎么延伸自己的高科技线路?

  A、肖建国:王选之后的CTO

  肖建国一直在主持方正研究院,他被公司内部或外界称为"王选的得意门生"。事实上,这位年届40的集团董事并非一直生活在王选的身影之下,他带领的方正研究院培育了多个项目,现在仍为"原创技术"而努力。

  在集团内部人事纷纭之际,肖老师也曾经走上经营前台,当了一段时间的方正电子总裁。但最终,他请辞了这个职务。然而,在王选退休后,方正已缺乏技术领袖,照排系统是王选院士从1970年代开始立项研究,1986年才初见成效,但在现代公司中,谁能培育长达10年的研究项目?

  肖建国说,方正目前的技术创新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中文照排的研发,其产品包括日文照排、韩文照排以及供应网络图书馆的e-BOOK和供货商业组织的公文传输;另一个是其它领域的研发,主要是网络安全方面。据悉,方正e-BOOK被国家信产部评为今年最具原创色彩的软件之一。

  E-BOOK和防火墙今年已取得一些收入,但方正最看重的是日文照排系统。方正为此投资200万美元组建日本方正,并在去年私募成功,将公司价值推高到3000万美元。日文照排已经赢得了20家左右的客户,方正的目标是将其分拆在东京上市。

  B、方正控股财务扭转

  真正让方正声誉受损并导致人事危机的是方正控股,这家原本应该是方正集团旗舰的香港上市公司从1998年开始业绩逐年下滑,随后其股价就一直处于被投资者抛弃的状态,除了2000年收购北京奥德的那段短暂的日子。

  对于方正控股的亏损,方正管理层接受采访时认为,尽管存在经营方面的某些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方正奥德的拖累。方正控股收购奥德之时,奥德以当时3000万元的净资产却获得了高达近3个亿的商誉价值,但渠万春的退出使奥德当年亏损,按联交所规定这些商誉将摊销几年才能结束。渠为奥德的原始投资者,方正进入后沦为第二大股东,他的退出使奥德当年流失了大量业务。

  方正电子赢利趋向稳定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是中文照排业务财务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魏新透露,他曾在1999年深入方正电子进行调研,从财务轨迹上分析了这一核心业务的弊病:解决管理粗放是最核心的。

  方正控股的重组计划在2002年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张旋龙今年9月在香港对投资者表示,方正控股在进行一系列重组,包括精简人员如旗下的方正奥德。收购奥德后的一段时间,其员工人数迅增为1200人,经裁员后,现在只剩下400人;而在今年1至7月,方正控股管理层的薪酬大幅削减30%,使得营运成本下降。

  在2002年方正控股的年报中,方正电子终于重新盈利。而属于非媒体相关业务的方正奥德,亏损额也大幅减少了95%。在最为薄弱的电子书领域,方正电子的e-BOOK已抢占先机,与400家出版社签单,其在数字播控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

  C、珠海多层:被忽视的收购

  由李友担纲两年、一直作为集团重组试点的方正科技财务大幅扭转。从公司基本面看,2002年,方正科技业绩优良,每股收益达到0.346元。方正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都在迅速增长,其销售总额和现金流量支撑着整个集团的财务表现。而方正科技下属软件公司的防火墙业务利润也在成倍增长,该公司一举成为中国排名前五名的专业信息安全厂商。与此同时,方正科技2003年上半年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25.4%,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57.65%。这使公司的财务表现更加让人赏心悦目。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每股收益达到0.21元,在科技股板块中遥遥领先,成为科技股中的龙头企业。

  2003年中期,方正科技成功募集资金6亿元,一个重要的投向就是扩大生产规模。据透露,方正拟将1.5亿元用于对其控股子公司--东莞市方正科技计算机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其中1.2亿元增补流动资金。在新生产线建成和投产后,东莞基地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台。 

  方正科技的另一个重要投资是收购珠海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魏新、肖建国等方正集团董事均看好这家公司的前景。

  今年9月3日,方正科技和下属公司方正香港公司分别与自然人张大创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方正科技向张大创收购珠海多层75%的全部中资股权包括157.5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 的注册资本认缴权在内 ,收购价格为人民币1.785亿元;方正香港公司向张大创收购珠海多层25%的全部港资股权包括52.5万美元的注册资本认缴权在内 ,收购价格为人民币5950万元。

  总投资额为3000万美元的珠海多层是一家以生产多层及双面印制电路板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其产品70%外销,年销售额约5亿元。截至2003年7月17日,珠海多层总资产为30126万元,净资产为17905万元。2003年1月1日至7月17日实现销售收入为1.2亿元,毛利率高达30%左右。

  在2003年,占方正科技全部业务收入超过95%的计算机整机及其配件的毛利率下滑了23.12%。但方正集团的高层管理者认为,珠海多层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可能成为方正科技继计算机之后的另一项主营业务。

  D、IT精英的缺失?

  PC及数码产品制造、多层电路板构筑了方正科技未来三年的核心业务,30-35亿元的销售额、15%的利润率,这是珠海多层带来的财务收益。但这仍不是方正IT制造技术的全部。

  方正集团高层人士12月3日向记者透露,方正集团刚刚与深圳市政府、韩国一研究所签约,共同投资3亿元建立深圳超大规模的6英寸芯片生产基地。该市政府拿出20万平方米土地,韩国研究所将芯片技术输入方正微电子研究所,方正持有后者55%股权。

  "电路板、芯片的制造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方正要先走半步,摆脱给跨国公司打工的被动局面。"方正这位高层人士分析说。

  软硬兼施,后王选时代的方正技术路线似乎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然而在中关村乃至中国范围的IT峰会上,却日益缺乏方正阵营的企业领袖人物。那些过去离开方正的IT精英,依然活跃在科技产业前台,有些人甚至是方正的竞争对手。

  早在1999年,有人就说,方正的冯沛然、赵威、祝剑秋、孙岳麟、李汉生,哪一个都堪比联想的杨元庆。然而,如今杨元庆独率联想集团,在中国科技产业矩阵中位列先锋,而方正内部,已经很难拿出可以与之抗衡的人物了。

  实际上肖建国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任职方正数码的周劲。此人曾是方正电子的重庆分公司经理,目前主要经营方正e-BOOK。但周劲当下怎能与杨元庆的事业相比?

  方正并不缺乏IT技术方面的研发人才。自王选之后,肖建国(彩色排版印刷)、邹维(信息网络安全)、汤炽(e-BOOK)、周争峰(图像)、李平立(日文照排)、杨斌(RIP)等北大背景或校外的技术专家依然活跃,但遗憾的是,这些人都不是长于市场运作的经营者。

  方正似乎陷入一个悖论:这家中关村最有资格说"原创技术"的科技企业集团,却成了IT高级经营者的荒地?



4、武汉是金融总部

  问题依然在继续。既然方正失去了那么多IT精英,为什么它的IT产业能走出低潮?并且越来越带上鲜明的方正特色,保持赢利并且扩张?

  这说明方正并不缺乏精明的经营者,只不过这些经营者,并非出自IT行当。

  张旋龙大概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方正人物。他本质上是一个商人,一个投资者,却成了方正海外市场的主要开拓者。李友曾被评价为"资本运作专家",而他在一手重塑方正的财务管理运行体系。

  精通财务的人在领导精通运营的人?坐在北大东门外集团大厦的8层办公室,执行总裁李友认为,方正二、三级公司的中层里有许多管理运营好手,"方正是在靠整个团队工作,而不是依赖某个人"。

  而精通财务的人自然要向自己熟悉的领域扩军,其主要方向就是金融资本市场。

  A、方正证券的战略意义

  魏新认为,方正涉足金融领域符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金融企业是资源性、牌照性企业,具有投资升值潜力。而"联系到方正未来业务的实际情况,在产业扩张方面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审计、会计及资产运作人才,金融领域更容易提供这样大量的人才"。

  然而入主浙江证券更有一层深刻的战略意义。方正与浙江证券的联系从2001年始,在方正科技股权争夺最为激烈的时候,深圳凯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间接援手方正,而浙江证券正是通过凯地与方正联系在一起。收购浙江证券之后,方正集团等于为未来潜在的方正科技控股权争夺埋下一支伏兵。

  "拿浙江证券就是原子弹理论。有了原子弹,就没有人举牌了;谁再来举牌,会被人耻笑的。"一位方正内部人士分析说。

  2002年方正集团入股浙江证券,以2.295亿元受让其51%股份。今年8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了方正集团将浙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申请。之所以更名,魏新认为主要是为了改变形象。在2001年12月,原浙江证券因为替客户融资买入证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及操纵"钱江生化"股票价格等违规行为遭到了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当时它被开出了一张高达5.4亿元的罚单。

  方正的进入成本因此也降低下来。据方正介绍,在入主后,该公司已恢复了四个投资银行业务,注册资本也增加到了5亿元以上。去年该公司整体赢利1000万,而今年恢复通道后估计会有7000万元的利润。

  B、成都商业银行

  2002年10月,成都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成商行)通过了增资扩股8亿元的议案。2003年3月,该行共募股81147万股,股本由原来的4.3956亿元增至12.3956亿元,资本充足率劲升至13.8%以上。在总股本中,原为成商行第一大股东的成都市财政局以9.93%的持股比例继续位居第一大股东。方正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河南莲花味精集团等各持有9.59%股份,并列第二大股东。

  据业内人士介绍,成商行能够如此顺利地进行扩股正是因为有方正集团的鼎立支持,方正不但同意增资扩股后成都市财政局仍为第一大股东,象无锡广电集团和河南莲花味精等股东也是方正介绍来的。增资扩股后的成商行于今年3月成立了新的董事会,其副董事长正是来自方正的代表余丽。

  魏新认为,参股地方商业银行是方正刚刚开始尝试的一个新投资领域,地方银行具有基础性、收益稳定的特色,有助于方正的财务稳健。

  有更多的民间财团瞄准了地方商业银行,明天科技就参与了温州商业银行的重组,而新疆德隆也在寻找合适的目标。很显然方正的金融控股思路抓住了另一条线上的热点。

  C、大金融总部

  最值得关注的是对武汉三家金融公司的收购。方正高层透露说,目前方正集团已和武汉市政府签定了协议,以4亿元增资扩股的形式控股了武汉正信投资公司,该公司由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国投)和武汉证券以及一家房地产公司组成,目前股权已经过户。但这次收购并不包括传说中的武汉市商业银行。

  武汉正信投资有限公司有可能在方正金融产业中担当重要角色。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国控公司,是由武汉市政府出于整合本地金融的目的而成立。来自方正高层的消息表明,方正未来可能将以武汉正信为控股公司,将其他金融资产注入其名下。在集团层面,方正设立金融控股集团作为管理机构;武汉是运营中心,负责人是原光大银行常务行长邓世敏,兼任方正集团副总裁。

  武汉市商业银行会否通过内部划拨,被当地政府拨转到武汉正信名下?目前尚不得而知。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目前武汉市商业银行并没有划拨到武汉正信,但武汉政府已和方正集团签定了股权托管的协议。

  重组武汉的三家金融机构仍然是一件正在进行之事。魏新、邓世敏日前都在谈判一线工作,能否在年内完成重组尚无迹象。



5、产业收购者

  "国内IT或IA做的好的企业,都有一个核心人物,像长虹的倪润峰、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联想的柳传志,从核心团队来讲他们是逐渐凝固的,像一个金字塔似的走到现在。我比较赞成TCL的模式,其他企业我们这一代人都可以看见它的未来,而TCL不一样,它不断地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支持其产业发展。"出身财务领域的李友对上述商业前辈如是评价。

  方正是不是那种可以被预见未来的公司?或者充满了不确定性。方正在依靠资本市场、在涉足金融和基础产业,外界所不解的是,它想在这些领域走多元?下一个收购目标是什么?

  "接下来方正会对传统产业进行整合,而不会进行新的收购。"方正一位高层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因为未来两年方正IT领域会有快速上升。"

  "方正不排除进行更多资源性、基础性领域,比如能源或公用事业。但我还是那个原则:一看有没有机会;二看有没有实力。"在采访中,魏新对此至少重复三次。

  即便如此,方正重组苏钢花了近2亿元;收购西南合成70%股权付出3亿元。钱从何来?到底是赚还是赔? 

  A、苏钢--意外的收获

  收购苏钢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方正高层透露,去年方正集团决定投产一个新的PC生产基地,初步选定了三个城市,包括苏州。苏州工业园区固然发展迅速,但区内缺乏有实力的内资企业,为此方正得到了苏州政府的支持。苏钢重组项目则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附带完成。

  2003年7月17日,方正与苏钢正式签署国有股权转让协议书,方正集团将收购苏钢集团90%的股份,这是迄今为止苏州最大规模的国企重组项目。方正将承担苏钢集团的债权债务和对其他任何第三方的所有责任,同时确保5年内投入27亿元对苏钢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年产3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并确保苏钢原有在册职工4500-5000人的充分就业。

  魏新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变化,比如城镇化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基础建设增强,钢铁的需求量是持续的。而苏钢本身的条件不错,2002年底总资产38.77亿元,年销售收入18亿元,有很多钢铁企业都希望收购它。"此次重组后,苏钢计划第一步先完成200万吨特种钢的生产能力,三到五年达到300万吨,然后逐步向高精尖产品努力,争取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

  对于方正的投资成本,魏新有乐观的估算。他认为苏钢有地域优势,特别是运输成本的优势;另外从财务上看其固定资产折旧已提成了负数,而这些设备仍可以继续使用。人员方面,方正已妥善安排了3200名职工分流,裁员后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方正花了2个亿解决了苏钢的负担,但增加了10个亿的资产。"一位了解重组过程的方正人士向记者透露。

  另一位熟知苏钢情况的外部人士表示,和众多国有企业一样,有时候你简单到只要加强控制,仅仅堵漏一项就可以使企业扭亏为盈,更何况苏钢本身还是家盈利的企业。方正高层人士估计说,仅2003年苏钢的利润就可达到2亿,销售收入将超过30亿元。

  B、重组ST合成

  然而,方正多元化扩张在入主ST合成(000788)这家一直被认为是糟糕透顶的上市公司时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至少这家重庆医药上市公司的业绩让质疑看上去符合逻辑:首先它资不抵债,至今年6月该公司每股净资产只有0.09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1%;流动负债达到6.5亿,对应的流动资产只有4.1亿。其次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西南合成制药总厂与几家关联单位对其欠款超过2亿元,占公司2002年12月31日应收款项余额的55.83%。当然,它连年亏损。

  轻易的判断似乎并不明智,惠普首席执行官Carly Fiorina曾驳斥说:"普通的见解常常出错,并会使人受挫。别忘了,不久前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交易曾被认为是'明智的',而惠普康柏交易则是'愚蠢的'。因此,你要学会对普通见解及无关紧要的高谈阔论置之不理,只要知道所做的事于公司有利,就继续做下去。"她在接受《金融时报》的专访中这样认为。

  魏新的看法也是这样的:困难往往足够透明,但机会却并不容易露脸。魏新认为ST合成是全国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出口创汇企业,它拥有4个获美国FDA批准的产品,每年有2000万元的出口,这均是难得的资源。这也许是方正医药产业投资的开始,但方正并没有打算马上收购一家成品药企业。魏新解释说,这是因为目前成品药销售渠道极为混乱,风险相对较大。

  收购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记者从西南合成制药总厂的债权人出获悉,重庆市政府承担了西南合成的大部分债权,债务重组提高了西南合成的净资产规模。而方正集团则采取了增资扩股的进入方式,根据9月29日方正与重庆化医控股公司签订的《增资扩股协议》,北大方正单独向西南合成增资30000万元人民币,持有70%股权。由于西南合成持有ST合成47.31%股权,方正集团将成为这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对西南合成的整合是非常成功的。方正在协议签定后迅速改组董事会,来自方正的戴泽宇、高上、余丽、施倩等人进入新一届董事会,并聘任戴泽宇为公司总经理。从开始帐面资金仅有几万元的情况,目前ST合成10月份的生产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方正集团高层认为,ST合成今年将基本实现赢利,明年预计产生6000万左右的利润。

  记者手记:为什么要关注方正?

  12月2日,方正在深圳正式签署了6英寸芯片的投资协议;12月30日,一套全新的方正集团框架将浮出水面。此前的方正,在两年间收购了浙江证券、苏钢、西南合成、武汉正信、珠海多层……资本面的大幅度支出为一个综合性产业财团的形成铺设了通路。但是,外界越来越看不懂方正,越来越不了解方正,方正到底要变成什么?

  对于方正的采访最终演变成对于大量资料和数据的梳理以及对于四年历史的回溯,但即使以洋洋万言来撰写方正也仅仅表明记者试图把又一家公司制作成"标本",事实上这家公司仍在变化之中,谁也不能了解"真相"。

  采访最后,记者也向魏新询问有关媒体报道方正各类"内幕"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很尴尬的。魏在这个时候显示了作为一个教师直率的一面,"很多人没有做过采访,谈什么内幕?"

  但依然有众多的报道将大量信息抛向市场,不管是来自官方的、非官方的、准确的或者猜测的。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魏新对公司内部管理颇有心得,信任、团队精神、相互尊重、胸襟坦荡、适度授权、风险承担、信守承诺,消除"办公室政治"等是构成这种公司理论的关键词。而"信任"无疑是最重要的。

  "在上任之初,我就承诺说,我决不谋求私利,也会反对和制止任何人把个人利益凌驾在公司利益之上;我在公司内部决不拉帮结派,我也会反对和制止任何人在公司内部拉帮结派。"这种承诺的兑现无疑赢得了同事们信任,魏新说,为了增进沟通,避免将工作矛盾转变成个人恩怨,他甚至在一段时间推行"董事生活会"制度。

  不可否认,信任对同级、上下级关系具有最强的整合力,最终甚至会量化到公司的财务营收上,但这仅仅是在公司内部。作为一个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与外界的沟通和信任同样关乎商誉,方正仍然要对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