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理”要为企业的经营服务
经营和管理是一个企业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本质上讲,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经营要的是效益,图的是赚钱,搞得是粗放式经营;管理要的是效率,要的是高水平的赚钱。没有经营,管理就没有载体,也就无从谈起管理;没有管理的经营,是资源消耗式经营,难以持续健康快速前进。即经营是以最大效率的实现为目的和对结果的真正负责,而管理则是实现效率的手段。管理作为一种手段,它可以是局部的,而经营因为要对结果负责,它必须是统筹全局的。如果企业把经营这个词前面冠以定语加以限制的话,经营实际上相应于全盘运营,而管理则相应于职能管理。
企业从来就不缺经营。经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所以企业家在经营决策时都很理性,非常聪明,很善于经商,在最大限度抓住了社会所赋予企业的机会。那到底企业缺什么?是管理。为什么?一个企业可以说你的产品、你的技术、你的营销是世界一流的水平。但是有多少企业敢讲你的人均效率是世界一流水平?原因就在管理。经营要扩张,要效益;而管理要收敛,要效率,所以只有通过效率实现效益,通过高效率实现效益,这就是经营管理,也就是管理要为经营服务的真正内涵。
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是大管理,不是说制定一项制度就叫管理,管理是企业整合企业的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物资、资金的能力,也就是企业是否高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的整合力,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管理、企业机制的管理和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是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但管理一旦与经营脱钩,不单单吃掉经营所带来的效益,还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臃肿。管理者不能认同效率就是管理,则就不会去提高部门运行效率,不会采用最优的手段去达成目标。表现就是积极的加人,产生更多的人员需求,为什么?人多说明做事多,做事多不就是说明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营吗?然而事实总是打击忽略客观规律的人,造成了人浮于事,推诿扯皮,事情没做多少而抱怨却多了不少,因为无事总要生非。
2、人员没有动力。当一个企业都经营不下去时,员工失业了,这实际是对员工最大的迫害。企业有前途,才是员工最大的幸福。没有以效率为本的文化,管理成本就会很大,企业就不会有很好的前途,员工也就看不到远景,也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3、缺乏整合资源达成目标的能力。一旦经营不能通过高效率达成,就无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的潜能,管理就难以实现。这也成为经营者的一种主要心病,然而试问渔网都没有织好就去捕鱼,谁能做到?
诸如管理与经营脱钩,所引起的负面作用层出不穷,在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但如何使管理能够更好为经营服务,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呢?方法无外乎两种,其一经营者加大对管理的重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二作为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明确自己的管理重心,服务好企业经营。作为管理者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从而能够更好为企业经营服务,是为关键。笔者认为只有三点,能够做到就能够做到管理为经营服务,通过高效率实现高效益。
首先,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务必考虑一下,看自己的管理决策是否支持了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否符合以效率为本,如没有,哪怕是再好的管理手段,也要放弃。所以企业要树立“以效率为本”、“以绩效为本”的文化,坚决打击和杜绝违反文化的行为,彻底消灭“官吏”行为。
其次,要理清管理的职责。管理者就是企业文化坚定不移的支持和维护者;管理者就是要效率的,一切的行为都要符合效率原则;管理者就是要提供信息交流的,促进组织内部沟通的;管理者就是要设定组织目标,并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企业上下形成一致的管理理念和通用的管理职责,目的只有一个,支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要树立对企业的‘公心’。因为有了一颗‘公心’才能做事从大局着手,以企业目标为唯一目标。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给管理下了一个精辟的论断,他说‘管理就是责任’,这句话道出了管理的真谛。可想而知,假如没有‘公心’,谈何责任,也就是说没有‘公心’的管理就不是管理。企业是一个大家庭,各级管理者彼此阅历不同,性格各异,要使企业彼此团结,能够很好为企业经营服务,必须对人对事都出于公心,从大处着眼,心存大气,不掺杂个人私利,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公平、公正的心态,放弃小我,保全大我。
一个企业的经营环境,一般是在缓慢的变化中,剧变式的冲击毕竟是少数。这个道理,和地震火山并非光顾地球是一样的。而在这样缓慢的变化中,企业很容易失去有效率的活力,不能感受到这样的变化。而企业唯一能够做到的是企业不变的高效,通过高效来支持、服务企业的经营,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保证企业的生生不息,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