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际市场的区域化趋势
一、国际市场的区域化趋势及其特征
国际区域市场,又称为多国集团市场,是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出于一定的目的,通过协议的形式,结成一定紧密程度的,以一定形式存在的国际区域经济联合体而形成的国际市场。目前国际区域市场的基本模式从理论上概括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地区性合作集团(即区域合作开发组织)、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s)、完全海关联盟(Customs Unions)、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s)、货币联盟(Monetary Unions)。
国际区域市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益流行,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化并存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大特点。
综合分析国际市场区域化的发展进程,我认为国际市场区域化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国际市场区域化具有加速的趋势。近几十年来,国际区域市场的发展速度迅速。从20世纪50年代的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20世纪60年代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安第斯集团等;20世纪70年代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20年代80年代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20世纪90年代的三国集团、南方共同市场、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区域市场的数量不断增加。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均加入某一或某几个国际区域市场。国际市场区域化的趋势估计还会继续下去。
2、国际区域市场有扩大的趋势。大多数区域市场的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比如,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美、加自由贸易区基础上扩大组成的。其他如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区域市场的成员国均逐步增加。
3、国际区域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性。不少区域市场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既是某一个区域市场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区域市场的成员,比如,墨西哥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又是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组成的三个集团的成员。
4、国际区域市场有高度化的趋势。所谓高度化是指国际区域市场的模式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演进,即从地区性合作集团梯次向自由贸易区、完全海关联盟、共同市场、货币联盟提升。比如东盟,成立之初属于地区性合作集团,现正在向自由贸易区过渡;又如欧共体从共同市场向货币联盟过渡等等。
二、国际市场区域化的原因分析
分析国际区域市场的成因,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
第一,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市场不断扩大和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是国际市场区域化的内在原因。经济学理论揭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市场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市场沿着国内地方市场、国内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国际区域市场和全球市场的顺序发展。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与之相适应,即需要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但是,由于世界各国都有着自身的利益,都希望其他国家向其开放市场,而自己的市场尽可能不向其他国家开放,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一对矛盾运动的结果,使一些国家组成不同程度的联合体,形成介于全球市场和国别市场的国际区域市场。国际区域市场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扩大的需要,又符合相应国家市场的保护要求。
第二,相关国家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或企求成为国际区域市场形成的动因。首先是经济利益驱动。从已经形成的区域市场看,至少可以产生几个方面的效应:一是经济互补。成员国之间一般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补性,联合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形成双赢效应;二是区域市场内互相开放,市场规模扩大,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成员国之间通过签订条约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保护各自的利益,增强竞争力。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除了经济动因外,政治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区域市场的成立之初带有较强的政治动因,比如欧洲共同体在成立之初带有抗御前苏联的因素,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也有很强的政治因素。不过,经济因素日益成为主要的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上的亲和或联系及地缘关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结成区域市场的重要条件。社会文化上的联系与亲和是经济联系的润滑剂与纽带,而地理位置上的条件,则有利于经济交往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沟通,并形成效率和成本优势。所以某种相近的文化背景、文化模式,或在文化上比较容易融合和交流,以及地理上相邻或相近,是不同国家或地区能联合并能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第四,政府是国际区域市场形成的强大推动力。从几十年来国际市场区域化的进程看,主要启动者是政府。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市场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企业,但是,国际市场区域化的推动者和实现者主要是政府。这是因为,多国集团是由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协议成立的国家集团,其决策者只能是政府。当然,这并不否定企业在国际市场区域化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促进国际市场区域化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启杰教授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的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