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海尔名牌战略解析(二)

海尔名牌战略解析(二)

解析之四:海尔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打造名牌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反过来套用——“失败的企业大体是相同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道路”。

  那么海尔的成功之路是什么呢?纵观海尔打造名牌的做法、策略和进程,我们发现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实至名归”的第一层含义是“实”字领先。

  首先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并且做出成绩来,用做出来的成绩去获得名声。而且必须是名实相符,不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海尔不是不要名,而是不图虚名,更避免图虚名得实祸。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他们花多大的力气抓企业内部管理就可以明白了。

  “实至名归”的第二层含义是“实”要转化为名。

  “实”可以转化为“名”,“实”必须转化为“名”。但“实”转化为“名”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自觉的,两者结果大不相同。这里的关系是要有正确而全面的品牌意识。有人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埋头苦干、不事张扬这样一种个人的作风直接搬到企业的经营中来,这是混淆了概念。海尔从一开始就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并把它集中到自己的品牌中来。

  “实至名归”的第三层含义是“名”应该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甚至是最终的归宿。

  这一点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他们之所以重视品牌,是因为品牌可以帮助他们卖产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从名牌战略的角度看,就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如果一些举措对品牌的成长和塑造有利而对于眼前的利润并无多大意义,究竟要不要做呢?企业的经营最终是要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还是最终把自己的业绩存入品牌呢?

  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海尔的思维。

  一个是研制能够洗红薯的洗衣机。仅从销售的角度看,这种研制是不必要的。因为不会有多少人买洗衣机去洗红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但为了表示海尔对消费者意见的重视——哪怕是看来不合理的意见也会得到重视,他们还是研制了这样的洗衣机。其实更主要的目的倒不是为了从这种洗衣机上赚多少钱回来,而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海尔可以造出你需要的一切产品,包括“无理要求”产品。

  再一个事例就是进入国际市场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方针。其目的也是为了造名(海尔说“造势”)。德国市场即使准入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卖很多冰箱。但海尔的冰箱能够进入德国,而且有那样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这就增添了海尔品牌的名,进入其他国家也就是不在话下的事情。

  在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今天,在文化力已经深深介入经济活动的今天,企业的最终业绩的表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明确企业必须获取利润。

  第二阶段,与获取眼前利润相比,更重要的是占领市场。因为谁占有了市场,谁就能够永久地获得利润。

  第三阶段,企业的根本发展表现在资本增殖上。

  第四阶段,资本中的无形资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低成本扩张。于是人们懂得了,利润是财产,资本是财产,品牌是更重要的财产。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最终体现在品牌的成长上。他赚多少钱都可能很快流失,但如果真正地树立了品牌,那它将会长期起作用,甚至永不消亡。



  “实至名归”的方针与海尔的媒介宣传策略

  回顾海尔的成长历程,海尔名气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广告,它从没有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靠类似价格大战之类的大策划和大动作;更多地是靠新闻宣传。有人说,这是因为海尔重视公关活动,和新闻单位的关系搞得比较好。

  确实,海尔是重视和各种媒体搞好关系的——这是现代大企业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但为什么能够搞好关系呢?搞好关系为什么就能够发挥作用呢?其中有一个关键所在是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那就是海尔出新闻。如果海尔没有新闻事实发生,想宣传报道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海尔,“实至名归”的这个“实”,除了上述的各层含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新闻媒体所需要的,当然媒体就会对海尔感兴趣了。

  海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比较多,主要是因为:

  一、海尔这个大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引起人们对它的特别关注。

  二、海尔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一些具有导向意义的事情往往首先从这里做起来。张瑞敏到哈佛讲课,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一般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关注,但对中国来讲,这是“第一个到哈佛讲学的中国企业家”,代表着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面貌和水平,为中国企业家争光,这就是新闻了。

  三、海尔的一些具体操作往往具有新闻色彩。有人说,海尔善于“编故事”(这话带有一些贬义)。我想,它的故事并不是编的,而首先是做出来的。进入德国市场的故事,难道是编出来的吗?但海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总能找到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这不是缺点,这是市场经济意识的表现,是优点。

  四、张瑞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企业家,所以在海尔发生的故事中往往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

  五、海尔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善于捕捉这样的故事,并把它们及时总结出来提供给新闻界。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我认为,企业和新闻界的这种关系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够把企业的内涵及时地宣传出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本身的思考,借鉴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

  说穿了,能够做到海尔这样,无非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本身有新闻;二是本身善于发现新闻;三是和新闻界的良好关系可以及时传播这些新闻。

  ——就中国而言,一些大企业建立起健全的“舆论联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题材,可以通过这个体系及时准确地宣传出去。遇到了风险,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及时把自己的意见传播出去。信息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过去一般所认为的吹牛和张扬并不是一回事。



解析之五:海尔非常重视品牌管理并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体系

  品牌既覆盖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又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因此必须掌握品牌管理的本领。海尔在以下几点上有很成功的经验。

  1、借用世界名牌起步,但到一定的时期摆脱“拐棍”,自己独立行走,独立发展。

  海尔最初的品牌叫做“琴岛——利勃海尔”。“利勃海尔”是它老师的名字。这是借名起步的策略。因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中国的企业可以自己造出好冰箱,利用外国品牌是为了有利于开拓市场。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品牌逐渐缩短:“琴岛海尔”,最后是“海尔”,就成为完全独立的品牌了。

  这个品牌的特点是简单,而且具有广泛的涵盖力。

  我们提出,要有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是就最终的追求目标说的,并不是排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

  2、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品牌的内涵。

  海尔不断向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他们实际上是按照前面说的品牌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工作的。

  首先把自己的品牌铸造成“产品品牌”。这是从冰箱开始的。“海尔冰箱”——“名牌产品”,做冰箱的海尔——产品品牌。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的冰箱好”。

  第二步把它铸造成“企业名牌”。产品的多元化,海尔不只是冰箱,而是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这个企业好,因为这个企业好,所以它生产的东西都好。

  第三步把它铸造成国际品牌。他们先提的是“品牌国际化”,后来又提出“国际化品牌”,这就是在向着社会名牌——世界名牌进军。

  3、与经营发展战略相配套,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

  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是许多企业忽略的问题。而海尔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企业当中做得最好的为数极少的企业之一。

  海尔的品牌体系可以称为“家族式的品牌体系”。海尔这个总商标是家长,下面有各个分商标,如同各个子子孙孙。冰箱是王子系列,洗衣机是神童和丽我系列,空调器是英才系列等等。这样的品牌体系和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比较好地衔接起来了。总品牌起到了总领全局的作用,分品牌起到了体现新扩展的作用。

  一个好的品牌体系,其主要作用仍然在于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什么样的关系是最好的呢?老朋友的关系是最好的。总是在各种产品上出现的“海尔”就是消费者的老朋友。但老朋友如果没有新的话题,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分品牌就是新话题。所以,海尔的品牌体系既有老朋友的意思,又有新话题的意思。不断加强着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通过海尔的品牌体系,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海尔这个大家庭的兴旺和发达,因为它不断添人进口,不断有新的家族成员显示风采。



解析之六:海尔用名牌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那么中国怎样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呢?江泽民同志去年10月22日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非常清楚地阐述了我们的基本战略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三:把外国企业的三个优势和中国的三个优势结合起来,建立起符合三个要求的世界制造基地。

  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三个优势是: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中国的三个优势是:产业基础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三个要求是: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当然要考虑某一个方面的要素的情况,例如劳动力成本低的要素,但更重要的是靠“结合”,靠“综合”形成。

  结合和综合的途径是多样的。有各种依托而形成的综合。依托本土市场,依托劳动力成本,依托资源的垄断,等等。

  例如我调查过的中集集团,集装箱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7%,相当于世界第二名到第六名的总和。它主要靠了两个优势的综合,本土市场优势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又靠着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国际化经营综合形成的优势。

  例如我们的中药,本来具有资源、人才等优势,但是没有综合进现代手段,因此没有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把现代化手段综合进来,就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海尔创造了一种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结合和综合进而造就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海尔的战略其实可以称为“名牌综合优势战略”。

  开始的阶段,海尔并不具备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但它具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于是它引进技术,把德国利勃海尔的冰箱技术引进来,并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这就造成了技术、成本、本土以及管理的四个优势的综合,并首先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竞争。事实证明获得了成功。整个中国家电业其实也是用以上办法获得成功的。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利用这种综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利用品牌扩展提升了这种综合,品牌、信誉和企业的实力同步增长。

  尤其可贵的是,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它找到了自己的强项,并尽情地发挥了这个强项——那就是以“星级服务”为口号建立起来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这个网络更提高了海尔品牌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现在,在国际竞争中,海尔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品牌形成的综合优势,进行新的综合,并造就新的优势。

  张瑞敏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记者的回答是一个典型的说明。他说,同跨国公司比,我们没有资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国际市场优势,我们惟一高于他们的是我们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我不是用这个网络去封杀外国企业,而是利用这个优势与他们合作, 我允许他们利用我们的网络卖他们的东西,以此来换取在国外我们利用他们的网络来卖我们的东西。很快海尔就和日本的三洋签定了类似的合作协议。

  在美国等地方设厂,这是另一种品牌优势下的综合。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我想,需要把名牌综合优势战略的内涵再稍微详细地说一下。

  第一点,现实的市场竞争力都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要素可以形成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虽然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如果管理不好,效率很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很高。所以,不仅要注意形成竞争力的某些“必要条件”,还必须注意形成竞争力的“充分条件”。这就是要对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平常我们说“整合”。

  第二点,要进行整合、综合,必须首先发现和发挥自己已有的优势,以此为立足点和人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

  第三点,这种综合和整合是有方向的,关键是谁主导综合和整合?综合和整合之后谁成为主导?

  第四点,能够成为主导的依托是多种要素,资本、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等,但最重要的、最有发展潜力的、最有主动性的依托是品牌——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汽车工业,其实就是由于失去了品牌成为外国的附庸。我认为,最有前途的中国汽车企业应该是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当然还需要恰当的策略。

  第五点,自己的品牌只能靠自己创造,一定情况下,品牌是可以引进的,但最终品牌是“引而不进”——用别人的品牌,用一百年,品牌还是人家的。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企业家,应该着力于创造自己的名牌。

  第六点,中国具有的三大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为中国企业创造自己的名牌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如果加上强烈的名牌意识、恰当的名牌战略操作,自己的品牌是完全可以在世界上树立起来的。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就可以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综合和整合,把外国企业许多好的要素综合进来,既能做到“吃羊肉而不变成羊”,也能做到“与狼共舞而变成狼”。海尔就是成功的一例。

  总之,企业家是整合资源的能手,善于用品牌整合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是最高明的企业家。张瑞敏就是这样的企业家。

  以上是我对海尔名牌战略的粗浅理解,说出来,就教于海尔的经营者和诸位。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