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业的病与处方
这已不是一个封闭的时代了。全球化趋势和互联网革命使我们可以用身体感受到巨人的存在。在我们仍然用拍脑袋、靠灵感的方式经营着企业的时候,国外却进行着实实在在的管理变革—从业务流程再造,到供应链管理,到战略协同……仅仅在几年间,国外企业已历经数次变革。而在中国,作为最优秀企业之一的海尔,也不过刚刚开始业务流程重组的尝试。
这是中国企业的悲哀!这是中国咨询业的无能!
中国咨询业:重病缠身
较早时,有个权威官员曾说,中国2000年的咨询业营业额将达到100 亿人民币,从业人员20万。这两个数字的准确性没法考证。我们权当它们是准确的。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估计是8.6万亿。然而,拿两个数比较一下,咨询业占的比例只有0.11%。而且,这100亿中,还包括移民、留学服务与部分广告设计方面的业务收入。在京、沪、广、深等大都市,搞移民、
留学服务的咨询公司多如牛毛,而且生意都不错。再加上挂咨询、策划、企划为名的广告公司吃掉另一块蛋糕,真正面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咨询,营业额绝对不会超过十个亿。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大体占万分之一吧。
我们知道,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对咨询业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从《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数据看,2000年美国几大咨询公司的营业额分别是:毕马威142亿美元,安达信(现已分成安盛与安达信两家)合计178亿美元,麦肯锡29亿美元。仅麦肯锡一家的营业收入,就超出中国咨询支出的两倍多。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WTO、互联网、全球性的变革潮、技术的日新月异等环境因素对企业生存提出了极大挑战,许多企业不借助于外脑,根本就难以完成自身的战略定位、结构重组与流程再造。中国企业面对着环境的急剧变迁,客观上需要咨询服务,需要外脑的介入。但是,在国内,除了房地产行业外,没有一个行业是把管理咨询作为一个经常项目列入年度计划的。没有预算,尽管企业客观上需要咨询顾问服务,尽管有好的咨询者能帮助它解决问题,也只能旷日持久地“谈判”,最后不了了之。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国家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中国的咨询业为什么仍然如此落后?其景况为何如此尴尬?我们发现,中国的咨询业自诞生之日起,就落下了病根,现在已重病缠身了!
典型症状
有人说,中国咨询业是从何阳的“点子”开始的。这话有点道理,因为计划经济是不需要、也不允许咨询业存在的。
从“点子”到“策划”,我们看到的是卖弄小聪明、异想天开、自吹自擂,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游方郎中与卖狗皮膏药、卖大力丸的。大家熟知的例子我不再重复,只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件趣事。
不久前,几个软件业的小老板请客。饭桌上,大家聊软件业的技术进展,在网上免费资源越来越多、大公司捆绑赠送的软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软件市场下一步的商机在哪里。在这种场合,表面的轻松之下,是老板们内心对企业未来的忧虑与关注。席间,
一个老板说他认识一个X氏策划大师,就把X氏招来了。
X氏的头衔让我着实吓了一大跳。此人名片上赫然印着“中国知识经济第一人”、“中国X氏策划学创始人”,还有什么专业的“创始人”。
既然是策划人,自我推销是免不了的了。X大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辉煌经历,其中有一条就是曾经荣获某年度“中国十大策划人”称号。
X大师听到A老板有个新产品要上马,立即就推出一个免费创意:你要搞企业,一定要有背景、找靠山,谁谁是以拳击协会为靠山,而拳击协会又是以武警为背景的;谁谁的靠山是他帮忙找的,他认识谁谁。最后,A老板忍无可忍,冒出了一句话:“我又不搞黑社会,还是在商言商吧。”
吃完这餐饭后,我变得特别敏感,谁要是跟我说“你们搞策划的”、“你们企划人”之类的话,我就跟谁发急。我得声明:我不是出点子的,不是搞策划的,我是搞咨询的,是搞企业发展战略的!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上规模的企业都在搞ERP(企业资源计划),有的甚至更新潮,搞CRM(客户关系管理)。一位软件公司项目经理私下对我说,大部分的软件公司在糊弄制造商,而制造商也根本没有清醒的理念。实际上,ERP要发挥作用,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合,一是软件专家,二是咨询专家。ERP或CRM要发挥作用,需要两方面的前提:一方面是企业的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另一方面才是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国外做 ERP都是两个方面的专家结合起来操作的,用于管理咨询、流程再造的费用不少于ERP项目预算的30%。而在国内,基本上都是软件工程师一条腿走路,把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电子化。他气愤地说:“没有业务流程的再造、重组、优化,只是把落后的那套做法
电子化,等于是头戴瓜皮帽、拖着满清的长辫子,再穿西装、打领带。狗屁用也没有!还入世竞争呢?!”但软件公司要吃饭、要赚钱,只能装聋作哑。企业肯花钱请软件专家,却不肯花钱请咨询专家。对于主要靠价格争市场的软件公司来说,自己出钱请咨询专家,加大成本,加大工作量,无疑是画蛇添足,自找没趣,把好不容易找来的客户都丢了,自绝生路!
ERP或CRM都是需要咨询专家介入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绝对不象财务软件那样,买来就能用。软件公司与他们的客户是在缺一条腿的情况下互动的。软件界的清醒人士指出:软件公司是不停地玩新概念,引诱传统企业上钩赚钱,同时搏创业板上市圈钱;而企业界则把ERP、CRM当作形象工程,在没有合理、科学的结构再造与流程重组的情况下,用新概念把落后的经营管理包装起来,欺骗消费者的视听。这个讲法听起来有点偏激,但不无道理。
ERP在中国的成功率接近于零,原因就在这里。
对咨询缺乏足够认识,情愿缴学费而不愿出咨询费的“中国式智慧”,导致了这样可笑的问题:“乐百氏花1200万请麦肯锡做顾问、做规划,值,还是不值?”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国咨询业必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中国企业的前途则更让人担心!
咨询业的病因
回头看当年的点子大王、策划大腕的风光经历,我们不能不说,“点子”、“策划”大行其道,实在是植根于中国奇特的企业发展轨迹中的。“点子”、“策划”的盛极一时,是点子、策划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互动的结果。
两方面的问题,使中国咨询市场的蛋糕怎么也做不大。一方面是咨询者队伍鱼龙混杂,卖大力丸的、玩杂技的、游方郎中、“老军医”、江湖骗子之类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是靠胆大、靠小技巧、靠赖帐、靠拉关系起家的老板,有了点技术有价的观念,但基本没有管理咨询也有价的想法。一句话,就是不想花钱去购买无形的知识产品。
长期的计划经济,造成了产品与服务的极度匮乏。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个县城只有一家国营饭店、一两家集体食堂,而且都是中午、傍晚营业两、三个小时,过了点就没地方吃饭。那时,只要够胆开个小吃店,绝对不用愁没生意。这时候是不需要策划的,赚钱只要有胆量。到80年代中期,小饭店、小吃店多起来了,做生意就得讲究点小技巧了。比如:门口放个音箱,播点邓丽君的歌,再派两个长相过得去的小姐在门口招徕吃客。有这点小技巧,生意就比别人好。何阳们的“点子”,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小老板没想到的小技巧,他们想到了。依计一试,效果还真不错。小老板们于是就趋之若鹜,把何阳们捧上了天。90年代,饭店越开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点子大王开始衰落,策划大腕粉墨登场。策划大腕们用各种漂亮的外皮把自己包装起来,为那些靠胆大发家的老板们出谋划策。大体是:饭店要做“品牌”,请政要、名人题词,做成金字招牌挂起来;楼顶要做霓虹灯广告;大厅、包厢要按不同的风格装修起来;要有停车位,吸引公款吃客。我们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许多策划大腕原来都是头脑灵活的广告人,许多策划公司原来大多都是广告公司。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点子”、“策划”,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幼稚的企业家催生出来的幼稚行业。
然而,到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进入了结构性过剩阶段。特别是初级产品的制造业与低档服务业,由于进入门槛低,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需求者成了上帝。我们还是以饭店为例来分析。吃客的选择权,成了饭店主的生存权问题。这时,仅靠胆量与小技巧已不能保证业务能做下去了。你能想到的小技巧,你的同行也能想到,而且能轻而易举模仿你的技巧。饭店主在生存压力下,领教了什么叫竞争。
要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实实在在地练内功,打造你的业务能力与竞争优势。比如:菜肴要“物美价廉”,服务要“宾至如归”。与你的竞争对手较量,你还得营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物美价廉”的获得,需要饭店改造采购流程,尽可能在业务流程的源头,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鲜活生猛的鸡鸭鱼肉;要有一流的厨师,良好的厨房作业规范与流程。而“宾至如归”的服务,要求训练有素的咨客、楼面部长与服务员。除了招聘时要有能力、经验要求外,管理规则、行为规范与业务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
广州有个酒店业老板,开了九家连锁店,年营业额超过三个亿。他曾对我说:“现在做生意,光靠胆量、小技巧是做不下去的。现在讲竞争,争什么,争的是管理,拼的是功底。”这个老板早就不管具体事务了,而是学经营战略、学管理,通过定规则、为企业文化定基调,通过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去推动企业的发展。他说,他给自己的定位不是店主,而是企业家;他对自己的能力要求是做标准的职业经理人。实际上,他手下的九个总经理全部是一流的职业经理人。
可惜的是,像这样的老板恐怕为数不多。
我们的身体已进入新世纪,但是许多老板的脑子还是停留在九十年代初。
不止一个老板跟我说:“我看了你的文章、听了你的讲课,觉得你的战略理念、管理思想,还有你的实践经验,对我的企业非常有用。我想请你帮我策划策划。但你得给我个底,有个量化指标,帮我把营业额提高多少,让我觉得钱花得值。”
这些老板曲解了“咨询”的涵义。对此,我只能回答,我的咨询服务是帮助你建立一整套良好的运行模式,我的目的是帮你提高业务能力与竞争能力,帮你把事情做对、做好。业务能力与经营绩效当然有关系,但我不能给你一个量化的业绩指标。就象医生帮你看病,帮你保持健康,但不能保证你一定能举重举多少公斤,在什么级别的运动会上获得什么名次。
企业家们在咨询涵义上的曲解,造成了“策划大腕”的口出狂言,来迎合企业家的需求。换句话说,实实在在能帮他做对、做好的咨询师,还接不到这些企业家的“策划”业务呢!
另一个咨询业的病因,就是咨询服务的供给者与需求者都缺乏起码的商业信誉。
目前,社会上普遍的舆论是指责“策划”为“骗术”。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
确实,“策划”界是有许多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骗子,惯用的手段就是坑、蒙、拐、骗。但是我们必须反省的是,为什么有许多老板会屡屡上当受骗?原因在于,现实中许多企业家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时代的经营之道,还是心存投机取巧之念。这些老板的内心世界里,是不是想借助“策划大腕”的技巧,来包装他们的产品,从而蒙骗消费者呢?这是个问题!这类企业的命运,上当受骗还是小事,他们的必然结局早就注定了——因缺乏竞争能力而被淘汰出局。市场经济走到今天这一步,仅靠胆量、小技巧已不足以生存。没有战略上的做对、管理上的做好,没有扎扎实实的业务能力与竞争能力,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肯定走不远。
另一方面,社会在抨击供给者——“点子大王”、“策划大腕”的坑蒙拐骗时,忘记了一部分同样是坑蒙拐骗的需求者。一些实实在在为企业做设计、规划、咨询的,都有这样的经历:只要方案一出手,余款就别想再收到一分钱。其实,一个管理咨询案,从企业诊断、环境分析、资源分析着手,到新模式的培训、导入、实施和校验,双方的互动应是贯彻始终的。许多企业拿到方案后,往往是撇开咨询者,自己单干。为了脱开付款的责任,中断合作,结果往往是好的方案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与实施。需求者与供给者由此结怨更深。
更为难堪的是,有些赖帐成性的老板总想吃免费餐。他会以请你做顾问、做策划案为诱饵,找来一批又一批的咨询师、企划人,不停地聊。他的目的是挖别人的思路,但不会花一分钱。他会在免费获取各种不同类型的思路后,整合出自己的经营绝招,自己干。
还有这样一些老板,他会非常大气地说:“你帮我搞策划,我按你的策划做,如果效果好,我给你高额提成。”谁都知道,现在的企业都有几本账,一个搞咨询的,能比税务局还高明?能搞清楚他的客户到底是赚是亏,赚多赚少?真正靠实力吃饭的咨询师,谁会跳入这个陷阱?
给咨询业下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了中国咨询业患的是什么病,而且知道了病因何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环境的巨变让我们不敢松懈,没有理由再让这种现状继续下去。
咨询业虽然重病缠身,但是也并非不治之症。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主要的问题出在两方面,即咨询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在这两方面。
一、作为咨询服务需求方的企业界,应该转变观念和方法。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革命使我们迅速地跨入了大开放、大交流的时代。每个企业获得知识、信息和方法的机会将是均等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流通渠道也将史无前例地开放、畅通,企业之间的替代性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更广、更激烈。法制建设将随着社会的开放而更加细化。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管理变革后浪催前浪等趋势,则使得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投机取巧、相信灵感、靠胆量和关系来经营的旧观念、旧方法。真正地重视科学、勇于创新、不断学习、讲求速度。
近两年来,一些企业家迫于变革压力与生存压力,纷纷进高校“回炉”、 “充电”,对企业战略与管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只有企业人士非常理性地理解咨询的意义,才有助于一个有真实需求的咨询市场的形成。
二、作为咨询服务供给方的咨询业需要大换血。
在新的形势下,点子大王、策划大腕以及一部分不懂企业、不懂市场、不懂大趋势的三不懂大师们,应该也必将被淘汰出局。
真正意义上的咨询服务,是面对企业出售知识产品的,是协助企业在认清环境、资源与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做强做大的。更明确地说,就是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一整套科学的支撑体系,去实现目标。这个支撑体系包括:企业的战略定位、走向、结构的分析论证,经营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与再造,还包括对企业的资源链、市场链以及各个经营环节的整合与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决不是光靠灵感,而首先是一项技术性工作。目标的实现,完全是依赖于技术细节的可操作性。
在如今病态而又混乱的咨询业里,我们惊喜地发现,有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长期在优秀企业担任中高级职务的职业经理人,带着前卫的经营理念与企业知识,以及丰厚的实战经验,开始加盟到咨询队伍中来。他们将会是中国咨询业的新希望。
原文发表于《智囊》2001年第二期